廖曉紅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實施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當中的美育要素,有效地對學生實施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論述了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實施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美育實施;策略研究
一、創設美的情境實施美育
美育的實質是使學生受到情感上的體驗,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通過實施情感教育,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才可以提高學生的美感,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如何通過實施情感教育,對學生更加有效地實施美育呢?(1)教師需要具有高尚的品格與淵博的知識以及在教學的過程中富有激情。(2)教師需要準確地把握好不同課文的基本格調,以更加靈活地投入情感,通過情感創設教學的情境,通過情感將教材當中美的意境加以呈現,以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美。比如,教師在講解《春》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可這樣導入:“從古到今,有很多的人都對春天進行過贊美,那草長鶯飛、花香鳥語、姹紫嫣紅、春光明媚的景色確實使人陶醉,那么下面讓我們打開教材當中的《春》,看看著名的文人朱自清先生是如何贊美春天的。”學生打開教材的時候,教師使用錄音機朗讀《春》。從錄音機所傳出來的聲音充滿了情感,抽象的文字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學生很自然地進入到了一定的情境當中,學生如醉如癡。緊接著,教師讓學生讀關于“春草圖”句子,抓住“軟綿綿的”“綠綠的”“嫩嫩的”等進行分析,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美。教師再讓學生讀關于“春花圖”的句子,抓住“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開滿了花趕趟兒”等進行分析,讓學生體會到春的樂趣所在。最后,教師讓學生讀關于“迎春圖”的句子,抓住“抖擻抖擻精神”“舒活舒活筋骨”等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春的活力美。
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實施美育
初中語文教材當中的文章大都是字字珠璣和聲情并茂的,往往在文章的字里行間蘊藏著豐富的美感。那么應當怎樣使學生體會到這些美感呢?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美育,應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師在講解《天凈沙·秋思》的時候,針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分析。作者在這里未曾直接地表達出旅人的悲涼,僅僅是提供給讀者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畫面,這幅畫面間接地表達了旅人的情感。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結合詩文的描寫形成一個具體的形象:在暮色蒼茫當中,旅人看到了那攀附著老樹的干枯的藤條,在上面有幾只寒鴉;一曲清溪在地上,一座小橋在上面架設著,在不遠處是一些住戶;一條古道通向遠方,一匹瘦馬在蕭瑟的西風當中馱著自己……從表面上看是黃昏之下秋野的情景,可從實質上看是旅人悲涼心緒下的心中之景。當在學生眼前呈現這些蕭瑟荒涼的情景的時候,學生便能夠想象到旅人內心那悲涼、孤獨和寂寞的哀思。由此可見,學生只有在作者所創設的藝術畫面之上將自己的情感、經驗和知識加以想象,才可以進一步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世界,才可以感受到文章的美。
三、在指導閱讀中實施美育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審美具有啟蒙性,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教師在審美教育當中正確的示范能夠對學生產生非常關鍵的影響。為此,教師要想更加有效地對學生實施美育,指導學生更好地審美,自身先要進行全身心地投入,以真正地鑒賞與體會教材當中文章的美,為學生做出更好的示范,啟發學生從模仿審美實踐活動開始,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在閱讀教學當中表現的更加突出。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首先要使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感知語言,讓學生產生一種立體的感覺,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物、如見其人,隨后實施活潑生動的、充滿美感的教學實踐活動,將審美的過程與方法示范給學生。比如,教師在講解《岳陽樓記》的時候,通過借助多媒體課文朗讀介紹岳陽樓,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下,學生仿佛進入了岳陽樓里面。教師指導學生在看和聽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關于岳陽樓的那些東西,這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將課文的主旨句找出來。多媒體大屏幕上所呈現的古色古香的岳陽樓,使學生體會到了作者非常遠大的政治抱負與曠達的胸襟。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的時候,教師通過抒情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情感:想象著我們已經登上了岳陽樓,放眼看去,洞庭湖上面浩浩蕩蕩,共同來表達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心聲吧!借助多媒體所播放的背景音樂,讓學生美讀文章。學生在美讀文章后,文章當中的情景躍然紙上,學生自身仿佛進入了“春和景明”和“霪雨霏霏”的情境當中,進而受到“遷客騷人”的影響而或悲或喜,更加容易被作者憂國憂民、積極向上的抱負所感染。
參考文獻:
[1]孫宇娟.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淺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6).
[2]班艷艷.動情、懂美、創新:談在小說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若干體會[J].青年文學家,2009(18).
[3]馬林金.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06).
(作者單位 四川省沐川縣茨竹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