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建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的必然選擇。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教”與“學”結合,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學效率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的必然選擇。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慣性的影響,許多的老師把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簡單地理解為“大量訓練”,使小學數學教學又“折回”到“填鴨式教學”的老路上,使學生的作業負擔仍然沉重。對于簡單性數學解題技巧及知識點的掌握來說,這種方法表面上有效,但實際上抹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為了有效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將“教”與“學”結合,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高質量地完成數學教學的任務,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一、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正確認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把握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內涵及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這樣才能有效地落實數學教學。為尋找適當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兩個方面出發。
1.從教材出發
教材只是給知識的教與學提供一個平臺,一個突破口,或一個切入點,而不是照本宣科。教材是根據新課改下課程的標準編寫,是教學中教師授課的依據,是數學知識點的主要載體。無論是備課過程還是教學活動都需要認真地分析和處理教材,總結教材中所要表述的知識點,達到靈活運用教材的目的。但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材料,也不是最先進的材料,也不一定是最適合學生的材料,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活動對教材作出適當的調整。
在具體備課時,教師應根據教學的目標,對教材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選取符合教學目標的內容使用。同時,應在課外資料中篩選具有時代代表性或與先進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以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應確保能夠準確地把握教材的內容。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或者不能完善教學內容,一定要認真研究并加以完善。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不能將教材的內容一字不落地搬進課堂,而是要挖掘教材所要表述的數學思想,傳授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2.從“教”與“學”落實
教學的主要工作就是傳授學生知識,讓學生認識并理解原本不熟悉的知識,其中蘊含著學生的學習方法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教”與“學”是教學活動的主要部分,其中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真正將“教”與“學”落實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沒有適合的教學方法,學生聽老師的講解反而更加不知所云。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再好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也不能讓學生真正地深入學習。
為做好“教”與“學”的落實,教師應分析學生認識知識的規律,精心地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小學數學的課程中有很多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也有一部分是用于學生思維拓展的選修內容,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側重點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為現實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點的學習搭建橋梁。除此之外,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學,因為自學是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點的最佳途徑,可以給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使用過程中也最容易得到運用。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新課標下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自身的定位,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挖掘出他們學習的潛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教授“長方體表面積”時,教師可以把教師作為教學實例,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的特點,分析研究長方體表面積與長寬高的聯系。通過學生的觀察及老師的引導,學生會很快得出結論:長方體的表面積等于六個長方形面積的和。然后再對知識點做出進一步的延伸,讓學生探究怎樣計算粉刷房屋的例題,引導學生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不用粉刷,學生會立刻明白教室中的黑板、地板、門窗等都不要粉刷,在計算粉刷面積時需要減去不用粉刷地方的面積。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領悟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且可以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體驗親身探索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改革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利用教材,全面落實“教”與“學”,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積極高效的學習,進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石湘濤.淺談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途徑[J].現代閱讀,2012(07).
[2]郭其龍.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課程與教學,2008(06).
[3]黃森強.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現代閱讀,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