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泉
摘 要:梳理了辛亥革命的基礎知識。通過對試題的探討,了解辛亥革命之于中國,完全具有可與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革命相媲美的意義,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高三復習;辛亥革命;問題探究
【知識梳理】
一、背景
1.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簽訂《辛丑條約》,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末新政破產,激化了社會矛盾。
2.資產階級的革命準備:(1)組織準備:興中會、同盟會的成立;(2)理論準備:孫中山的三民主義;(3)軍事準備:一系列起義及在湖北新軍中的宣傳動員。
3.群眾性的反帝斗爭:保路運動。
二、過程(略)
三、影響
1.功績:(1)政治: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2)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條件;(3)思想:民主共和思想的廣泛傳播;(4)社會習俗: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革。
2.局限: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問題探究】
辛亥革命之于中國,完全具有可與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革命相媲美的意義,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世界歷史開始逐漸地整個地步入共和時代。
探討一:辛亥革命與英國光榮革命
材料一:真正“光榮”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無須乎內戰、屠殺、放逐或報復……往日國王及國會間麋費精神的競爭今改而為兩者之合作,而國會則占著上風。——屈勒味林《英國史》
(1)辛亥革命與“光榮革命”在方式上的相似點是什么?并以史實說明。
探討二:辛亥革命與法國大革命
材料二: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卻遠勝于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使中國綿延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沒有像法蘭西那樣經過三起三落,費時80多年才徹底消滅君主制。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兩國革命在鏟除君主制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法國鏟除君主制的道路是漫長而曲折的,但共和制最終為何能戰勝君主制?試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說明“第三共和國”為何得以長壽。
探討三:辛亥革命與美國獨立革命
材料三: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共和政體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為它在中國的歷史、傳統、政治經歷、制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基……這種共和政體悲慘地結束了。然而,失敗的并不是共和政體……而是一代人?!狽.佩弗《遠東》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簡要說明辛亥革命在中國建立起的是“美國共和政體的仿制品”。材料三中,中國“尋一種共和政體是一個大失敗”是從哪兩個角度論述的?
探討四:辛亥革命的世界屬性
材料四:我們強調辛亥革命在屬性上的世界性,也要看到辛亥革命對于其所在世界產生的影響。當時中國已經不能自外于世界了,就拿辛亥革命本身來講,同盟會的綱領形成于歐洲(倫敦),同盟會成立于日本……當時辛亥革命也是一個破天荒的革命了,那個時候所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要皇帝的革命,確切說起來就是三個,一個是法國大革命走向共和,一個是美國獨立戰爭設立總統,第三個就是中國的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不管是政體還是國體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它是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促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反帝獨立運動的潮流。
(4)依據材料四,說明研究辛亥革命要強調其“世界屬性”的理由。
【參考答案】
(1)相似:沒有太多的流血沖突就實現了政權的更替。說明:“光榮革命”是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威廉三世入主英國,詹姆士二世棄位逃跑。辛亥革命爆發后,南方各省紛紛紛響應,改旗易幟;南北和談成功,袁世凱逼清帝退位。
(2)不同:法國長達80多年斗爭才徹底消滅君主制;辛亥革命一次性徹底鏟除封建帝制。
原因:法國漫長而曲折,一方面國內?;蕜萘姶?,另一方面是國外君主勢力的干涉。中國一次性徹底:①時人對清朝統治的幻想破滅;②民主共和成為時代潮流;③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原因:經過兩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成為主流;在共和派與?;逝傻妮^量中,共和派日益聯合,?;逝扇找娣至?;由于啟蒙思想的影響,共和主義觀念深入人心。
說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定:“政府的共和國形式”永遠不得動搖;“凡曾統治過法國的家族成員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3)說明:仿制品必有相似之處,即建立的中華民國是共和政體;仿制品不是真品,必有差異,即美國是總統制共和制,中國是議會制共和制(責任內閣制共和制)。
角度:從中國國情的角度,認為中國缺少:共和政體的根基;從實踐效果的角度,認為共和政體是悲慘地結束。
(4)辛亥革命本身就不能自外于世界;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政體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它是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促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反帝獨立運動的潮流。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縣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