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真
[摘 要]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數字化教學及應用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和關鍵所在。互聯網的深入應用,沖擊的不僅是經濟發展,傳統教育模式也正面臨著挑戰。近幾年在全球掀起熱浪的慕課、翻轉課堂、微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層面的廣泛應用,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教育的理解,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學校內,只要有網絡,就能隨時隨地學習。學習模式的變化,也引發了人們對未來課堂、未來教育的思考。“無邊界”課堂是在工位教學和項目教學的基礎上,探索形成的一種將理論與實踐完全融合的全新教學模式,它打破了傳統學科、內容、時間、空間等的界限、實現教師和學生綜合素質共同提升的教學研究新思路。文中重點闡述了當前電氣技術應用專業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并將筆者所在學校該專業所取得的成效與讀者分享。
[關鍵詞]無邊界;電氣技術應用;教學方式;問題探究
作為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和浙江省數字化資源建設基地學校,筆者所在校在教學上不斷地把新技術、新理論應用在教學實踐中。鑒于當前慕課、微課的發展情況來看,數字化資源將是未來教育的一個重要學習資源。“無邊界”校園作為國內教育技術在新世紀發展的出來的代表,錄播系統實時地記錄了師生互動、教師板書等授課環節,并把資源存儲在教育資源云平臺。學生通過訪問平臺即可打破時空限制,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在云平臺上設置名師教研室、精品課、優課推薦等版塊,向學生提供原汁原味的優質教育資源,學生可根據興趣選擇不同優秀教師的課程進行學習,一改傳統教育只能師從一師的舊況。
為此,筆者所在學校緊緊抓住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的重要契機,著力推進數字化“無邊界”校園的應用,構建起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教學體系。
一、電氣技術應用專業教學發展現狀
隨著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和發展,網絡資源庫建設已成為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一種趨勢。在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平臺上,以網上信息資源庫建設為主體的后續信息資源建設工作成為學校數字化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如何加強利用信息化建設來影響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電氣技術應用專業的現狀正是:在項目實訓中常常遇到模塊或知識需要碎片化;電氣相關技術在不斷升級發展;“一師對多生”負擔超重;教學中理實一體化脫節、理實互動不夠或不便于互動等。這些現象對都讓老師們“欲愛不能”。這種教學非常缺乏活力,且滿足不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也就顯得蒼白無力。
鑒于此現象,我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轉變了教育觀念和人才的培養模式。根據新課標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而“無邊界學習”正是一種全新的做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一種理念。
二、當前電氣技術應用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筆者所在校自2007年就開始對電氣技術應用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將原來傳統的“項目式”教學模式改為理實一體的“三段遞進式教學”(三段指的是基礎-專業-應用),解決了專業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脫節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無邊界”課堂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于:
1.“理實一體”深度融合,實現校園內“工學結合”
“無邊界”課堂著眼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服務于“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通過主講與助講教師的互動配合,將實踐工作的場景實時清晰的展示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就學生即將開展的工作項目進行示范引導、或者針對學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分析,也可以在一個實訓項目結束時幫助學生進行總結提升,學生很容易有身在其中的體驗性感受,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課堂的“有效性”與“真實性”得到大大提高。
2.團隊教學模式,實現師資與技能傳承
與之前“閉門造車、各自為政”的項目教學模式不同的是,“無邊界”課堂是一種開放式、團隊型的教學模式。要想上好這樣的一堂課,需要主講與助講之間、教師與設備之間的深度融合。課前要針對某個具體教學項目或內容多次探討、磨合,達到思路與理念的和諧統一,同時在一次次的備課與上課過程中,兩位教師不斷吸取對方的教學優勢,優勢互補、各取所長,最終使彼此的理論與實踐技能水平不斷得到提升。實現了針對本校的實訓裝備,專業教師的操作規范、要求迅速統一、技能水平快速提升的目的,達到了主講、助講、學生三者之間合作共贏的效果。
3.優質資源共享,避免低效重復授課,解決師資不足的短板
該專業以前的“項目教學法”講究小班化教學,當教師需要對實操項目進行理論講解的時候,需要對每個小組不停的重復多次講授同一個內容,造成師資的極大浪費。而通過“無邊界”課堂,教師可以針對某個主題選擇給一組、多組或者多個平行班級進行同時授課,也可以打開本校同專業名師自主開發的、精心準備的同一主題的在線錄播課程,作為優質教學資源呈現給學生,教師則充當助教的角色。解決了雙師型教師師資匱乏的問題,降低了教師的重復低效的教學活動,讓教師在課堂上能有更多的精力去組織學生討論,去關注學生的想法,解決學生的疑問,給予每位學生更加具體細致的指導,幫助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校還承擔了高中學生選修課和社會成人培訓任務,“無邊界”課堂作為優質教學資源平臺,同樣也適用于這些不同的學習群體,為他們提供了多元化、多樣化的互動學習平臺。從而解決了專業教師對外培訓時無法兼顧實操,教學針對性不強的弊端,使本校優質資源發揮的效用越來越大,受用地域和受用人群越來越廣。
三、總結成效
“無邊界”課堂在電氣技術應用專業教學中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和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成果:全方位的理實一體創新課程模式的實施,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實踐的創新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團隊教學模式及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促進專業教師業務技能和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從電氣技術應用專業開始,逐步向全校所有專業推廣,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實現興趣引領,促進學生個性學習,深化課程改革,有效推進選擇性課改深入實施。
綜上所述,筆者所在職校僅僅是在電氣技術應用專業中將“無邊界”課堂進行了試驗,實際上它也適用于普教和高校的所有課程,曾有專業教師嘗試在高中選修課上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采用“無邊界”課堂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互動及反饋非常好。信息化時代教學方式日新月異,“無邊界”課堂只是其中的一種,大數據形勢下的教學定會出現更便捷、更卓越的方式為一線教學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劍平,信息技術教育:概觀與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對外合作與交流司,國外信息教育調研報告[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黎加厚,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J],《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