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艷
摘 要: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意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而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
關鍵詞:操作能力;創設情境;抓住時機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意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而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小學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動手操作學具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轉化,使學生的認知活動沿著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這一發展規律進行,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同時促進了學習技能的提高,啟發智慧,創造無窮。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學生動手是一種樂趣,動手過程是思維和認知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用各種感官去感知知識的形成、發展、變化的過程。如,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后,為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它們的認知,我用這些圖形的學具拼成了一艘精美的輪船,展示在學生面前說:“老師手上的圖形是由我們剛學過的圖形拼成的,同學們也想拼拼嗎?我們來進行拼圖游戲怎么樣?看誰拼的圖案最漂亮。”這樣,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動手拼圖的興趣,學生非常認真地拼起來,結果拼出了各種不同的圖案,如,小汽車、小動物、人物、樹木等。對于學生的作品我給予了充分肯定,及時表揚和鼓勵。游戲后,我讓學生數數自己拼成的圖案分別由什么圖形拼成。這樣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價值,更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
二、抓住時機,實施動手操作
1.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時,實施動手操作
思維的靈活性要求思維出發點要準確,思維方法要多樣,想象廣闊,方向靈活,要善于變換思維角度。在小學階段讓學生進行實際動手操作,對于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如,在學生學習了各平面圖形的面積以后,為了加強學生對它們的理解,我讓學生拿出一張面積為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張,要求學生將它一刀剪成兩半,再將兩半紙張進行拼組,拼成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想想有幾種剪法。學生經過認真的思考與討論,反復的動手操作,想出了許多不同的剪法,拼出了許多不同的圖形,有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通過這一剪一拼,學生很直觀地認識到自己所拼的這些圖形與這個正方形的面積都相等,都是16平方厘米。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些面積公式的內在聯系,我讓學生具體計算自己所拼圖形的面積。一剪一拼加一算,使學生進一步梳理了這些幾何圖形的面積知識,加強了對這些知識的分析與整合,完成了知識的內化,同時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在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時,實施動手操作
思維的獨創性要求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作出與眾不同的、有創見的設想和想法。數學教學可以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我讓學生自己嘗試求和,有的學生拿起半圓量各類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再把3個度數相加求出內角和是180°。也有個別學生采用割拼法,動手割拼各類三角形的三個角,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這樣,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形成表象,再利用這一表象思維上升到邏輯思維,突破了抽象概念學習的難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3.在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求異性時,實施動手操作
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高效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糾正學生思維的單一性,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求異性。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可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保護思維的求異性。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可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進行計算。如,算8+6,我讓學生用8根黑火柴與6根紅火柴進行演示,結果出現了以下幾種合并過程:(1)將兩種火柴棒合并在一起,然后一根一根地數,從1數到14;(2)將黑火柴逐個放入紅火柴行列中,邊放邊數,從7數到14;(3)將紅火柴逐個放到黑火柴行列中,從9數到14;(4)從8根黑火柴里拿出4根與紅火柴湊成10根捆成一捆,再把余下的4根合并過來,從而得到14;(5)從紅火柴里拿出2根與黑火柴湊成10根捆成一捆,再把余下的4根紅火柴合并過來,從而得到14。(6)從黑火柴和紅火柴里各拿出5根湊成10根捆成一捆,再把剩下的3根和1根合并成4根,最后將10根和4根合并起來得到14。有的學生還有不同的合并方法,我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后,引導學生對這幾種方法進行比較,學生馬上就明白第一種方法最慢且容易數錯,第五種方法最快且不易錯。這時,讓全班學生再觀察一下后面幾種合并方法,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湊十法的思路,而且能自覺地接受用大數湊十來進位加的方法,培養了計算能力。同時,通過幾種方法的分析比較,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保護了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具,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學具操作中發揮潛力,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解決問題、獲取知識。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浦縣石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