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漲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而在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著領導重視不夠、隊伍不穩定、學科目標不明、評價單一等普遍性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通過認識課程特點、把握教學目標、理解教材內容、教材聯系生活、采取多元評價等方式加以解決,以此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師隊伍;新課標
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可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上與初中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課相銜接的課程,由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還處在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也是奠基階段,因此,只有教育內容適合他們的需要,是最基礎的,教育的方式是生動活潑的,他們樂于接受的,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但在當前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領導重視不足
在農村地區,考核內容主要還是語文數學等主要學科的成績,對于其他學科只是開設了這門課程,在具體上課中常常被擠占,同時,在安排任課教師上也是讓臨近退休的、平時教學不認真的、教學質量不高的教師任教。
2.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更換頻繁
在農村地區,沒有專門的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教師,大多數是兼職教師,即使有教師專門任教該學科,那這個教師也只屬于照顧性質,在其崗而不謀其政。不停地在調換學科教師,這些教師大多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3.學科目標不明,缺乏對這兩門學科的認識和了解
因為是兼職,語文數學教師上出來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總是帶有語文味、數學味。因為不專業,所以老教師過去教過的小學思想品德課,上出來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思品味過于濃厚,無論講什么內容都要與思想品德掛上鉤,為了完成任務,就照本宣科,大講特講教材內容,很少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課上講的內容好像都是在說別人,與課堂上的學生毫無關聯,更談不上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指導,因此,從這些課上根本看不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特點。
4.沒有科學的評價體系
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得怎么樣?當前一些學校采取了三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一是采取筆試考試,將考試分數作為學生的評價;二是憑教師平時觀察,隨意給學生評出優良中差;三是通過學生之間互評,給出一個分數或等級。
二、改進建議
1.認識課程性質和基本特征,突出學科特點
摘錄標準內容: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學生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為基礎、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其基本特征是: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
2.把握教學目標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各自有課程的總目標和分目標;每冊教材有每冊教材的總目標;每個單元有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每課有每課的教學目標。每一層級的目標都是相互聯系的。作為任課教師,在了解各層級目標的基礎上,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每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師用書中表述得都非常清楚,而且每一條教學目標都是與教材內容相對應的,因此,教師必須思考這些教材內容通過哪些形式才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腦子里形成清晰的教學主線。每課教學內容需要幾課時完成,每課時的教學目標是由本課教學目標分解出來的,不能任意增加或減少。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握住教學主線,就不會偏離教學目標。
3.理解教材內容
新課程理念強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我們的教師就必須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最后達到理解教材,而熟悉、研究、理解教材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通讀全套教材、細讀本冊教材、精讀本課教材三步法。
第一步是要通讀全套教材。教師要把所任學科的全套教材通讀一遍,將教材的編寫框架進行梳理,了解各冊教材間的內容結構、知識銜接、編寫思路、編寫體例和教材特色,做到整體把握教材。
第二步是細讀本冊教材。教師要將所任學科全冊教材的各個單元進行詳細閱讀和理解,準確把握各單元的內容、結構以及各課之間的聯系。
第三步是精讀本課教材。教師要反復閱讀即將授課的教學內容,弄清本課由幾部分內容組成,每部分內容有什么要求,其設計要達到什么目的,各內容之間有何密切聯系,與過去教材進行比較。
4.緊密聯系生活
課程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生活中去,如何把良好的習慣和道德要求落實在學生的行動上,這也是課程回歸生活的最終目的。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強調認知與操行相統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需要將必要的道德認知、社會常識作用于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
5.嘗試科學評價
品德與社會學科評價內容主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而在評價的方式上包括:觀察記錄、訪談了解、設計問卷、成長資料袋評價、作品評析、生自評、學生互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