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衛紅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新課程;興趣;備課;氣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備課內容高質量是提高數學興趣的前提
備課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如果備課質量不高會減少師生間的互動,造成信息貧乏、思維僵化、效率低下,學生容易產生厭學,失去興趣。好的備課內容要緊貼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內容要有的放矢,把握重點,主次分明,對規律性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要充分聯系實際,觸類旁通,對講解內容和方式要多下功夫,要廣泛地了解相關信息,拓展思維,使內容與時俱進,有時代感,讓學生又快又牢地接受新知識。
我是這樣設計“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這節內容的:首先引導學生回顧“相等的線段”“相等的角”“全等三角形”的定義,然后讓學生個人折疊等腰三角形的紙片,根據定義接著找出等腰三角形中的“相等的線段”“相等的角”“全等三角形”,讓學生邊演示邊講解,相互補充,充分交流,我會適時參與交流,指出對折時兩腰AB、AC(配予圖形)完全重合,因而AB與AC上能重合的點叫做對應點,如,B與C是對應點,AB上的點M與AC上的點M重合,則M與M為對應點,對應點的連線叫做對應線段,所以MB與MC是對應線段,所以MB=MC。我接著引導學生對上述事實進行數學思考,概括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及其推論,然后又啟發學生由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頂角平分線“三線合一”自主、自由地進行聯想,猜想并進行以下論證:
(1)一般的等腰三角形一腰的“三線”不合一;
(2)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中線,兩底角的平分線對應相等;
(3)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的垂足、兩腰的中點,兩底角的平分線與腰的交點都是兩腰上的特殊對應點,聯想到兩腰上的一般的對應點與B、C的連線也相等;
(4)折痕上的點與兩腰上的對應點的連線也相等。
最后我充分肯定學生研究的自主性、創造性,并激勵學生自己探索并論證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質。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通過對學生的提問、學生的解答,學生討論的熱烈程度、課后作業反饋等情況,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此調整備課內容的深度和進度、重點和難點。備課內容表現形式要利用一切手段,如,多媒體、幻燈片等,課件內容盡可能做到聲像并舉、簡明精煉、貼近生活,盡可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促進數學興趣有很好的作用。
二、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是提高數學興趣的關鍵
課堂氣氛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輕松的氛圍可以使學生輕裝上陣,在課堂上全神貫注、反應敏捷、思維開闊、積極愉快地接受知識,反之,學生沉重壓抑、反應懶散、師生分心,學生的興趣漸消,高效課堂無從談起。
首先,要求教師心態平和,一踏入教室就要帶著飽滿的情感,舉手投足得體大方、音容笑貌親切自然,這樣自然使學生身心舒展,課堂氣氛隨之和諧融洽。
其次,教學內容廣聞博識、言語風趣,講課不宜照本宣科機械講解,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學識做到旁征博引、穿插渲染,同時見機善用,更好地調動學生心智,活躍課堂氣氛,也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的性格。
最后,要善于提問,提問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集中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提問要把握時機、掌握難易、區分對象,對比較沉默、內向的學生要多鼓勵、多肯定、多啟發,要通過不斷的提問—啟發引導—再提問,使思維得以拓展、認識得以深入,這就好比學生是一臺發動機,教師不斷提問就像給每臺發動機加油門,不能疏忽、遺漏,使他們在課堂上始終動力澎湃、激情四射。
三、課前預習、課后鞏固是提高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
課前預習、課后鞏固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從而使學生養成主動參與學習的良好習慣。課前預習能讓學生在探索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不斷發現難點疑點。課后鞏固是對課堂上所學知識重新理一遍,概念定理自己想一遍、公式推導自己復一遍,最后把重點歸納一遍,難點記一遍,課后題目做一遍。只有長期堅持課前預習、課后鞏固,才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習得到了鞏固,使問題得到了提升,運用知識更靈活,做題時思維更敏捷,公式、定理信手拈來,學習輕松自在,對數學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升華。
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其目的是讓學生做到樂學、能學、會學,調動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自由地張開思維的翅膀,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海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