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常青等
摘 要 目的:觀察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4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20例,對照組常規應用正性肌力藥、利尿劑、血管擴張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等,治療組加服芪藶強心膠囊。結果: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左室舒張末內徑、左室射血分散,6分鐘步行試驗距離均有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明顯改善心功能。
關鍵詞 心力衰竭 芪藶強心膠囊 療效觀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臨床各種病因的心臟病發展的終末階段,是內科常見的疑難危重病,終末期住院率、病死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本病,臨床獲效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4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20例。根據病史、體征、心臟彩色超聲、胸部X線、ECG等確診。其中男150例、女90例,年齡56~82歲,病程1~10年,平均3.5±5年,患者均符合下列條件:①均具有胸悶、憋氣、氣促或活動后有呼吸困難、尿少、下肢水腫、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和體征。②心功能NYHA分級Ⅲ~N級,射血分數(LVEF)<40%。其中缺血性心臟病190例,擴張型心肌病26例,瓣膜性心臟病2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原發病、心功能分級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兩組均應用正性肌力藥、利尿劑、血管擴張劑、ACEI或ARB、醛固酮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治療組加服芪藶強心膠囊,4粒/次,3次/日。療程均8周。
療效判定標準[1]:心功能分級、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左室射血分數(LVEF)、6分鐘步行距離等。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LVEF上升>20%,治療后6分鐘步行距離增加≥150m;②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LVEF上升10%~19%,6分鐘步行距離增加75~149m;③無效:心功能無改善,LVEF上升<10%,6分鐘步行距離增加<75m。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
結 果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見表1。
治療后LVDd值、LVEF值、6分鐘步行試驗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8周后LVDd值、LVEF值、6分鐘步行距離均有明顯改善,X2=4.36(P<0.01);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LVDd值、LVEF值、6分鐘步行距離改善的程度,治療組更優于對照組,X2=4.33(P<0.05)。見表2。
討 論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也稱心功能不全(CHF),臨床以組織血液灌注不足及肺循環、體循環瘀血為主要特征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是多數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的終末階段。目前CHF常規治療方案為祛除心力衰竭的誘因,使用正性肌力藥、利尿劑、血管擴張劑、ACEI或ARB、醛固酮受體拮劑、β受體阻滯劑等,心力衰竭患目前洋地黃藥物仍是改善心力衰竭最有效藥物,地高辛不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但長期服用者有5%~15%引起洋地黃中毒,一般從小劑量開始應用;β受體阻滯劑的負性肌力作用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應用中受到限制。
芪藶強心膠囊是在中醫絡病理論指導下制成的中藥復方制劑,主要由黃芪、附子、丹參、葶藶子、人參、紅花、澤瀉、五加皮、玉竹、陳皮、桂枝等中藥組成復方,以益氣溫陽為主,兼具活血通絡,同時又具防利水傷正、壅補滯氣的功效。丹參活血祛瘀,葶藶子瀉肺行水,人參補氣通絡,紅花活血化瘀,五加皮強心、利尿,玉竹養心陰利水而不傷正,澤瀉健脾滲濕、利水消腫,桂枝、陳皮補氣健脾。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強心作用,尤其是在心功能不全時作用更為顯著[2],人參提取物可增強免疫活性細胞的功能[3];黃芪除了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減輕心臟負荷,保護心肌細胞,改善血液流變的作用外,還能改善心衰患者體內神經內分泌因子的異常激活[4]。葶藶子水提物具有顯著強心和增加冠脈血流量的作用,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且還有利尿作用。桂枝辛、甘、溫發汗解肌,能使血管擴張,具有調整血流循環作用。芪藶強心膠囊眾藥協同,具有強心、利尿、改善血液流變性、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增強免疫等作用,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常規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心功能有顯著改善作用;未見不良反應發生,確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心臟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702-735.
2 馬宗超,唐智宏,張海.談附子的藥理及臨床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11):790.
3 吳曉玲,楊裕忠,黃東亮.葶藶子水提物對狗左心室功能的作用[J].中藥材,1998,21(5):243-245.
4 霍根紅.黃芪心血管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7,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