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交流、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討論;交流;探討;合作;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質是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他們封存的記憶,是高效課堂的“靈魂”和不可或缺的法寶。但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看到學生討論時,各說各的,不善于獨立思考、互相配合,學生合作意識很差,學生是在被迫的情況下匯報完畢。這樣時間久了不但學生養成了不良習慣,而且學生思維僵化,教學質量與效果也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同時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一、營造寬松愉快的合作氛圍,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小組內的討論、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總結和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產生新的思維方法,但這一切都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學習并不是自己不用動腦筋,而是大家一塊兒解決問題,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學習,各展自己的思維結果,把各自的觀點擺出來大家進行推敲,從而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心理學家有個共識,那就是人在心情舒暢的狀態下學習工作,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活躍;而在情緒低落時,思路狹窄,思維遲鈍。同樣,學生也只有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敢想、敢說、敢做、敢懷疑、敢創新。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無拘無束地展開討論,必須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諧、民主友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通過巧妙的引導,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培養協作互助的合作意識,使學生養成能夠分工合作的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這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因此,合作學習要想成功開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識是必不可少的。分工,就是讓每個學生各司其職,可這并不容易,因為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組建立之初這個問題尤為突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在小組內要創設民主、協商的氛圍,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增強思維創新的合作能力,讓學生養成正確交流的習慣
交流是小組討論的拓展與延伸。要想實現“有效合作”小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暢,合作過程中就容易產生問題。通過交流能增進理解、聯絡感情,達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時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自我調整或互相調整,使合作得以滋潤和優化;還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創新。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往往對一些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得出的結論也不盡一樣。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對學生的每一步思維過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對于小組討論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師要給予充分的分析和積極的贊許,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潛能,提高學生解題的技能技巧,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四、激發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有疑有惑,便出現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這說明生疑、發問很重要,尤其是能夠在“不疑處有疑,這就要看研究者的“眼力”了。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因此,課堂合作學習中應把質疑、釋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通過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從知識的探索與對比中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學得更為主動、更為深刻。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年、月、日”一課之前,他學著在導學案中布置一道預習題:“小蘭今年8歲,過了8個生日,小蘭的哥哥大軍從出生到現在過了3個生日,請想一想,大軍今年幾歲?學生看了題,有的草率地說:“3歲。”有的馬上產生疑問:“妹妹8歲,哥哥怎么會才3歲呢?”有的懷疑題目寫錯了。疑惑之際,老師說:“題目沒錯,大軍到今年確實才過了3個生日,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請大家預習‘年、月、日這部分內容,小組內部先進行探究,看哪一組先得出其中的奧秘。”這樣真的起了作用,通過這個實例誘導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去合作討論,大大激發了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共同探索、合作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熏陶,通過相互探討,不斷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形成真正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龔春燕.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漓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