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等
摘 要 目的:對產婦不良情緒原因進行分析,總結有效護理措施,降低產婦抑郁的發生。方法:收治不良情緒產婦296例,對其予以問卷調查及抑郁情緒自評量表評估,探討各種因素與產婦抑郁情緒評分的關系。結果:296例產婦中,產后抑制38例(12.84%),以此為抑郁組,從研究對象中隨機抽取38例正常產婦做對照組,比較健康知識掌握、身體恢復、分娩情況、新生兒情況及情感支持對產婦產后SDS的評分影響情況。結論:根據產婦不良情緒的幾大原因進行有針對的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不良情緒對產婦的影響,降低產婦抑郁的發生。
關鍵詞 產婦 不良情緒 抑郁 護理
產婦在妊娠分娩時因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其極易出現抑郁的心理情緒,為了降低產婦產后抑郁的發生率,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不良情緒產婦296例,調查引起產婦不良情緒的常見原因及產后抑郁的發生情況,并以其中發現的產后憂郁38例為研究對象,從調查對象中隨機抽取38例正常產婦為對照組進行多種因素的影響分析,探討有效的護理措施來緩解不良情緒對產婦的影響。
資料與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296例,年齡20~35歲,平均27.82±2.56歲;孕周37~41周,平均39.46±0.52周;初產婦265例,經產婦31例;文化水平:高中以下194例,高中55例,高中以上47例。所有入選者均排除原發性精神疾病、心理障礙,均自愿參加調查活動。抑郁組和對照組在年齡、孕周、孕產次、文化程度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
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調查健康知識掌握、身體恢復、分娩情況、新生兒情況及情感支持。采用抑郁情緒自評量表(SDS)對產婦產后的心理情況進行評估,測試前有專業的心理工作者進行指導與講解,待產婦了解每道題的含義后,進行單獨填寫。問卷回收后由專人閱卷、評出總粗分、再換算標準分,按我國診斷標準,以SDS標準分≥50為有抑郁癥狀[1],每診斷1例產后憂郁者,其后1例正常產婦做為對照組。通過上述調查方式了解產婦不良情緒的原因,并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本次研究對象296例產婦中,產后抑郁38例(12.84%)。產后抑郁組和對照組在健康知識掌握、身體恢復、分娩情況、新生兒情況及情感支持均存在顯著差異,38例產后抑郁者均有以上情況1項或多項發生,而正常產婦中發生人次明顯減少,抑郁組新生兒性別女性明顯多余對照組,也明顯多余本組的新生兒性別男性者,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討 論
原因分析:妊娠分娩雖然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但因多種因素影響使得產婦在分娩時或分娩后易出現一系列的心理變化。本文根據問卷調查發現,影響產婦不良情緒的主要因素如下:①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產婦分娩前對健康知識掌握缺乏易使產婦對分娩過程無較清楚的認識,更易增加分娩的疼痛,醫生的技術水平、自身疾病、胎兒健康與否等因素更易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的心理情緒。②身體恢復情況:產婦產后因切口疼痛、乳房脹痛、大出血、乳腺炎、剖宮產切口感染及便秘等各種產后不適,使得產婦易出現焦慮的心理情緒。③分娩情況:采用何種方式分娩及分娩是否順利均影響產婦的心理情緒。④新生兒情況:新生兒是否健康,如何正確育兒及新生兒性別等問題均能影響產婦的心理,尤其是農村家庭“重男輕女”的情結使得產婦在新生兒出生后,有一定的心理壓力。⑤情感支持情況:產婦進入待產室或產房后,因需獨自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而感到孤獨不安。產后若得不到家人的關心和呵護也會使得產婦出現焦慮的心理情緒。
護理措施:①孕期保健:做好孕期健康教育宣傳工作,讓產婦對妊娠分娩有更深的認識,消除其心理擔憂;做好高危產婦產前預防工作,認真觀察產婦心理情緒的變化,根據其心理原因進行有針對的心理疏導,指導產婦對心理情緒進行適當的發泄,或讓專業的心理衛生人員對其進行心理治療[2]。②產前宣教:產婦入院后,醫護人員需向產婦告知分娩注意事項,降低產婦的恐懼感、不安感,增進產婦與醫護人員之間的信任。③產后護理:產后指導產婦正確哺乳,協助產婦的角色轉變,降低乳腺炎、乳房脹痛的發生;對產后身體不適進行有針對的治療與護理,降低產婦的心理擔憂,避免因不良心理情緒使得產婦病情加重;保證病房的干凈、干燥,為產婦與新生兒提供舒適、溫馨的住院環境。④情感支持:做好與產婦家屬之間的溝通,讓產婦得到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持,照顧產婦時需耐心、細心,態度需親切,讓其能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
參考文獻
1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2 楊襯,彭碧玲,吳丹,等.產婦產后心緒不良發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