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艷
摘 要:在教學中,教材的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使用的技巧也是每個教師要充分思考的。本文就以人本主義出發,對于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以人為本 創造性 教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06-01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教師教學的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直接關系著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的成敗。然而,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經,“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1 明確原則,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教師教學的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對教材的處理上。
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依據。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教學結論,而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該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導演對劇本的處理是一種再創造,同理,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也應該是一種以教科書為依據的再創造的過程。所謂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即是要針對學生實際和已有知識,教師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和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指導原則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設計編排加工教法,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利用教材為探究新知服務。
2 匠心獨運精工剪裁,使教材知識生活化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力求掙脫簡單機械復制教材知識的奴隸式枷鎖的桎梏,而要時時追求自己的教學創新,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的。措施之一便是對教材精工剪裁,使呈現給學生的材料更加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努力使教材生活化。
實踐證明,由生活化所承載的知識使學生趣味盎然,全身心積極的投入到探究新知的過程之中去:
在“空中課堂優質課”收視中,顧青老師講的《圓的認識》一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師出示了一個極具生活化的教具導入新課—— 自行車車圈,老師動手轉動它,讓學生觀察:這是什么?描述一下它是什么形狀的?由騎車或坐車的感受說說為什么自行車車圈不做成方形的或其他形狀?……因為學生在生活中熟知、有過親身的體驗和感受,所以引起學生很大興趣,在觀察后滔滔不絕的發表見解;然后在教師步步深入的引導下,學生再次觀察思考動手運用工具測量計算,發現總結出了圓有哪些特點。毋需教師聲嘶力竭的闡釋,學生對“圓的認識”豁然開朗,為自己的發現而欣喜。這節課給學生們以信心: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這節課也給我以啟迪: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首先要使教材生活化。因為生活是興趣的土壤,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3 整體感知激發思維,使教材知識問題化
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就要使教材知識問題化。
問題,是開啟科學之門的金鑰匙。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生產生學習欲望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欲望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發求知欲;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學習只能是淺層的和形式的。所以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進入活躍性狀態,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
使教材問題化,這就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教師緊緊抓住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創造性使用教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運用知識進行判斷,從而落實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
4 在過程中體驗情感,使教材知識情景化
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體驗,就要使教材知識情景化。
體驗是指由身體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情感和意識。體驗使學習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性特征。在學習實踐中,它表現為:第一,強調身體的參與,即在親自經歷中用心靈去親自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第二,強調直接經驗。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
讓學生親身參與,在過程體驗中獲得直接經驗,就需要教師極大的開發自身創造力,精心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能制作媒體,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創設情景,為學生開辟親身體驗的空間。
一位美國教師在講《美國獨立戰爭》時,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大英帝國決定向殖民地強行征收印花稅時人們的心情,他把平時免費的測驗紙改成收費5分一張,不顧學生的抗議而強行執行,學生對這一不公正的待遇體驗深刻,教師要求他們把內心的感受寫下來,以此來感受殖民地人民的心境。教師設置的類比情景使這節歷史課上得很成功。
在我縣開展的“同一節課”活動中,教師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角度,設置情景,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在主體教學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如五年級的語文課《地震中的父與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教師把地震廢墟的場景在圖畫紙上以粗線條簡筆勾勒出來,在配樂中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學生們全身心投入其中,那逼真的動作、飽滿的感情把學生們帶入那一片瓦礫場中,心和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起跳動、共鳴,也深深感染著所有聽課的教師。“情動于中而發于聲”。讓學生在情景之中身臨其境的去體驗,甚至達到物我融為一體的境地,那么,你設置的情景無疑是很成功的。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師既要基于教材、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教育因素,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束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勇于探索,我相信這一課題一定會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