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麗英
摘 要:在網絡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今天,如何利用好網絡資源,讓它成為地理教學的得力助手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地理學科的三個特點:綜合性、區域性和動態性,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
關鍵詞:學科特點;網絡資源;實際應用;學習能力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這就是說,要研究地理就必須走出去,在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去感受、去調查、去研究,最后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家都是采用這樣的方式,比如徐霞客,他一生志在四方,出生入死,徒步跋涉游遍中國,最后終于寫出了《徐霞客游記》這部傳世著作。
對于中學生而言,走進自然去做實地研究很重要,可是這畢竟是不現實和難以實現的。雖然無法效仿前人去親自游歷,但是他們積累的很多豐富資料和經驗,確是可以通過網絡來獲取的。通過網絡,我們可以了解那些千里之遙和千年之間的事物和事件,網絡讓地理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網絡對課本進行了必要而完善的補充,也讓地理學習變得更加容易和有趣。下面結合地理學科的幾個特點和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網絡在地理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特點之一:綜合性
古代人們經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博學多才。今天天文也屬于廣義的地理范疇,可見地理學科之博大和龐雜。如,自然地理的要素包括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交通運輸、城市、人口等,這些要素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序的綜合體。因此,地理所研究的對象或現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構成地理環境的綜合性,即整體性。一種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整個事物的變化,而任何一種要素和部分在發展變化的同時,也要受到整體的制約。地理學研究范圍之廣闊,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之密切,是其他學科所不及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盡其所能地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有關聯的地理要素和資料,網絡就是教師最得力和最盡心的助教。
結合之一:日本的教學
日本的教學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我在網絡上找到一段簡介日本的視頻作為導入,讓學生對日本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深入了解日本的興趣。在學習日本地形,掌握其多火山地震的特征時,我借助網絡,找來了日本幾次大地震的資料和圖片,讓學生了解現象的同時,深思現象產生的原因,再通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運動的動畫視頻,讓學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這個原本看不到的非常緩慢的變化,同時也感受災難給日本人民帶來的損失和傷痛。可能是平時對日宣傳的負面影響比較多,學生對日本有很大的抵觸情緒,看到日本資源短缺,有些孩子當堂就表示出不屑,可是當我出示日本這個經濟強國的資料和圖片時,學生的情緒從蔑視變成了震驚,同時也表示努力學習,將來超過日本。接下來我適時地拋出問題:日本為什么是資源小國、經濟大國?引起大家的探究討論。最后的文化和飲食也是借助網絡上精美的圖片來完成的,借機我也灌輸了一些中日之間一衣帶水、友好往來的鄰邦關系,引導學生客觀地去看待一個國家。
特點之二:區域性
地球上的萬物千差萬別,地理就是要學習研究各個具體的區域。任何區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區域和區域之間存在著地理環境及經濟結構的地域差異,表現出無可替代的區域特征。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就是研究不同范圍、不同層次的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的,我們在學習地區和國家時,要從區域性出發,突出自然地理和經濟人文特點,通過相互之間的比較而顯示其特性。
結合之二:澳大利亞的教學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獨占一塊大陸的國家,它的區域性特征表現非常顯著。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這一點呢?我的方法還是借助網絡資源。我從網上下載了一段澳大利亞的宣傳短片作為導入,短片中蔚藍的大海、美麗的珊瑚、可愛的袋鼠都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不時發出贊嘆聲,有的學生甚至表示將來要去澳大利亞留學定居。學習澳大利亞古老而特有的動物時,我利用了網絡上央視八臺的一段關于澳洲動物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這些獨特而稀有的澳洲動物,并乘機提出問題:為什么澳大利亞有這么多古老而獨特的動物?引起了大家的認真思考和主動探究。視頻上那不計其數的羊群和剪羊毛工人熟練的動作更是讓學生毫不費力就記住了“騎在羊背上的國家”這個稱號。
特點之三:動態性
存在著的地理事物小如螻蟻大到宇宙,都是在發展變化的,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存在。現在我們看到的地理事物是過去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存在的地理現象十分宏大,學習地理就要求我們穿越時間和空間來思考,把地理事物同它變化著的時空位置及周圍事物聯系起來,才有可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這也是地理學習的一個思維特點。
結合之三:三峽大壩的教學
作為長江上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我在教學中把三峽大壩設計成一個動態專題。從耳熟能詳的《早發白帝城》開始,在抑揚頓挫的《三峽》旁白聲中,我帶著大家欣賞了三峽秀麗的風光,接著畫面上出現了孫中山、毛澤東等偉人關注三峽大壩的資料和圖片,學生感受著他們對“高峽出平湖”的憧憬與設想。繼而“數字里的三峽大壩”讓大家對這項跨世紀的浩大工程嘆為觀止。之后,我讓學生拿出自己提前在網絡上搜集的有關三峽大壩的資料,在組里交流探討修建三峽大壩的利與弊,學生都很興奮踴躍,仿佛他們自己就是準備修建大壩的專家組。雖然三峽離我們很遠,對大家來說很陌生,但是通過網絡這座橋梁,學生不僅了解了動態中變化著的三峽,也樹立了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意識,地理學習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玉清.地理學科的特點與教學[N].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2).
[2]姚衛新.關于地理學科網絡教學的思考[N].地理教學,2008(2).
[3]李明通.利用身邊資源進行地理教學[N].現代教育教研,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