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洪江 何玉鳳
摘 要 構建和諧社會要從和諧社區建設入手,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和基本單元,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力加強和諧社區建設,使社區內全體成員能夠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利益關系協調、充滿創造活力、誠信友愛、安定團結、穩定有序,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建設小康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 建設 和諧 文化
就建設和諧社區環境與文化談幾點粗淺的思考。
一、和諧社區重在生活環境建設
牢固樹立社區工作是城市工作的永恒主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把構建和諧社區作為重要切入點和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生活環境是社區建設最基礎的工作,與社區全員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不斷創新社區環境,著力美化靚化社區,是建設和諧社區的重中之重。
第一、從建設生活環境做起。堅持社區自然生態的協調,按照規劃、分步實施,逐項推動社區環境的改造與建設,展現社區自然特色,大力提升生活環境質量。社區建設要靠社區全體居民的共同努力,建設和諧社區環境,將“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和諧理念,進一步提升為“以人為本、以德為魂、以文為美”的核心價值觀,加大環境建設的投入,形成和諧共處的社區生活環境。完善社區公共設施,充分發揮社區單位的優勢,為建設和諧社區提供物質、精神和智力支持。
可以說環境是一個企業和社區形象的標志,優美的環境能夠吸引人,改變人并能約束人的不良行為。這就要求:一是要盡可能在社區提供給居民群眾休閑、健身的場所及器材來滿足鍛煉的需求;二是一些老社區的生活環境及綠化環境與周邊單位型社區和新開發的小區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區必須加強社區的生活環境建設。
加強環境建設應加大環境建設的投入和力度,對生活環境進行建設和改造。在現有的地域范圍內,一是逐步擴大社區的綠化面積,力求達到綠色社區的標準;二是進一步對環境進行硬化和美化,根據社區地勢的特點,規劃、設計、建設有特色的小景點和休憩處,展現本社區環境的個性魅力;三是適當增設室內外活動場所,為居民群眾提供業余生活的平臺;四是適量添加室外活動器材,為居民群眾鍛煉身體提供保證。
通過環境建設,繪制出社區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美麗畫卷,讓居民能享有凈化、綠化、美化生活環境的空間,有助于居民安居樂業,有助于促進社區居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二、加強社區環境管理
為鞏固建設成果,為長久保持這種良好的格局,要注重社區環境的管理:一是要有專人專班負責,明確責任范圍,由社區牽頭,物業和社區相互銜接共同管理;二是政府給予一定經費作支撐;三是劃定工作區域定人負責定期對綠地進行保養維護、花壇進行修整、水溝進行清理、道路及蓋板進行維修、雜草打割,建筑垃圾的清理等,做到社區環境不留死角,并能經得起各級的職能部門來社區檢查、暗訪,達到有檢查和無檢查都一個樣,把管理落實到平時具體的工作中。
社區是社會的一個窗口,建設和諧社區是一個建設社區和管理社區的過程。建設和管理如同人和自然一樣不能分開,如果只有建設,沒有管理就如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如果只有管理,沒有建設就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應該說,建設是管理的前提,而管理則是建設的結果。
二、和諧社區重在文化環境建設
文化環境的建設對于和諧社區來說,如同萬物生長能否茂盛取決于它們生活空間的空氣是否清新良好一樣。開展豐富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成先進而優秀的文化氛圍,是建設和諧社區并使其保持鮮活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其一,打造社區群眾文化。社區是人們生活聚居之地,同時也是人們思想觀念、意識交流活動的重要舞臺。通過開展社區文體活動,提倡參與意識、公共意識、團結意識、互助意識,構成和諧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活動是社區居民交流信息、增進了解、溝通感情的好平臺。它有助于消除社區居民的距離感、陌生感、疏離感,促進社區居民和睦相處、鄰里互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對構建和諧社區發揮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隨著城市化的建設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沖突、價值沖突、文化沖突導致人與人之間溝通變得困難,鄰里關系變得生疏,人與人關系冷漠,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也變得稀薄。為形成社區成員之間和諧而居的氛圍,不斷豐富社區文化,集居民群眾的智慧,發揮居民群眾開展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抓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規范。
活動內容和形式是提升文化品味、滿足群眾求樂、求新的重要手段。開展活動做到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喜聞樂見。一是以室外活動場所為陣地,擴大參與面,以健身為主,重在參與。二是以文藝舞臺為平臺,歌頌新人新事,謳歌時代精神。三是以家庭為細胞,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居民的欣賞水平和自娛自樂的能力。四是以節日為契機,豐富居民群眾節日精神生活。如舉行文藝晚會、卡拉OK比賽、知識競賽、球賽、棋賽等。既增加知識,又增進感情;既豐富社區生活,又增長居民才干。
由此,社區的親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在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生活中,不斷增強、不斷加大;在活動中培養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在活動中互幫、互學、互助、互相溝通交流,形成相互認同、和諧相處的鄰里關系、人際關系,將居民的參與熱情轉化為推動和諧社區建設的具體行動。
其二,培育社區文明道德風尚。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是社區和諧的道德基礎。創造和諧的社區生活氣氛、發揮運用社區單位資源、不斷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引向深入。精神文明建設要取得實效、既要把握其方向、又要把握社區廣大居民群眾的心理,精心設計載體,引導群眾不斷創造文明成果。精神文明是促進社區建設與發展的根本精神力量,也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靈魂、核心和根源。
提倡社區文明和諧、促進社區物質文明,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和服務文明;提倡社區生活方式和諧,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提倡社區人與人的和諧,弘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得社會美德,激發人的愛心。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區倡導愛國守法、名禮誠信、團結友善、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引導居民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在單位做一個好職工,在社區做一個好居民,在家庭做一個好成員,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和諧的社區環境和氛圍,使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信任人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
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社區氛圍、社區秩序,形成良好的社區運行機制,保證社區處于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狀態,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和培育道德風尚提供有力的支撐,使和諧社區建設健康而快速向前推進。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后勤保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