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瀟
摘 要:新課改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討論了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文素養;新課改
一、培養學生的幾個閱讀習慣
“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在語文教學中,新課改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最重要的就是廣泛涉獵,拓寬視野,要引導學生沉潛于中華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長河中。要想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閱讀并能有所收獲,我想要從培養學生的幾個閱讀習慣入手。
1.學做批注
我往往會建議學生在閱讀時,碰到能打動自己的詞句或感興趣的內容,就將其畫出來,或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悟。這種方法能隨讀隨寫,不受約束,學生在看書的時候往往能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2.學會摘錄
古今中外,名著大作,博大精深,但任何一部書、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字字珠璣、句句精彩。因此,每一次閱讀都要找到文中的閃光點,摘錄其中的精華。
3.學寫讀書筆記
由點滴的想法漫延成思想的汪洋,這是對閱讀的進一步深入。它一方面要求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這可以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寫有感而發、有針對性的、言之有物的文章,有利于讀寫結合。
讓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習慣,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并能讓他們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得,這樣就能使他們的思想逐漸成熟,而語文素養就可以逐漸深厚起來。
二、如何將以學生為主落到實處
新課改后課堂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如何落到實處?我嘗試了下面幾點。
1.善問解惑——鼓勵提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可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啟發學生提問,并組織學生相互解答疑難問題。學生對自己提的問題會比較感興趣,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一直處于積極狀態,就能更好地把握課文重點、難點。我采用“每人每課提一個問題”的形式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至少發現一個問題,在課堂上交流,讓學生與書本零距離接觸。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養成“善問”的好習慣,而且還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解難。學生提的問題大多很新穎,這不僅開拓了他們的思維,增強了他們的想象能力,而且還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各抒己見——激發討論
引導學生主動開口,提供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是激活一堂課的關鍵。以前都是教師唱著“獨角戲”,而新課改就是要將“獨角戲”變成“群英會”。于是在每堂新課里我都會設置一個討論題,而這種討論題的答案并不唯一,例如,《鴻門宴》這一課設置的討論題是:許多讀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歸園田居》中設置了一道討論題:陶淵明的隱居思想對我們有什么啟發?他的這種做法是否值得贊賞?學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馬上就七嘴八舌起來,有些學生表示非常欽佩陶淵明不屈從于流俗,淡泊名利,但大多數學生并不贊成他的做法,認為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如果人人都因為逃避黑暗而歸隱,這個社會還有什么希望呢?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逃避黑暗,而是如何從黑暗走向光明。聽了學生的回答,我也唏噓不已,看來我們中國的未來是很有希望的,因為有這樣一群愿意守護光明的熱血青年。這些討論題的設置就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暢所欲言的機會,可以喚起學生種種不同的感悟。通過討論,學生能將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生活激情灌注到課堂中,讓課堂擁有自己個性美的特色。
3.百川歸海——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在課堂內的主要體現方式就是小組學習,上課時組織問題探討,推舉發言人回答問題,被推選出來的人代表一個小組的水平,如果問題回答不上來或不夠完整,其他學生擔心自己組會處于劣勢,就會踴躍搶答,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零散的觀點到最后就形成了一個圓滿的答案,就好像無數條小溪匯入大海,一個問題就不知不覺解決了,而且結果還經常超出我們的預料,經常能收獲意外的驚喜,而且這種活動中帶有濃厚的情意色彩,學生也能在相互合作中享受那份獨特的喜悅。如果在學生合作時能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與鼓勵,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
而在課外,各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小組長每星期檢查一次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包括每周的練字、周記、摘抄和基礎知識積累。畢竟學生的自制力還不是很強,如果有小組長經常督促,的確能夠使學習效果得到更好的落實。
4.日省吾身——教學反思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在教學中,教學反思和教學設想一樣重要,而我理解的教學反思是一堂課無論上得精彩還是平淡,都有必要找找原因。我經常因為一堂課沒有上好,學生課上一言不發而感到沮喪,于是我就會想,是因為自己準備不夠充分,還是上課時設置的問題太難導致他們無從下口,或是根本沒有激起學生的興趣,如此一番之后,下次上課就會特別注意。教學反思還需要我們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學習別人的教學長處,找到自己欠缺的地方。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異,如此方能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最后是“俟其實”,即等待開花結果。語文教學的“果實”就是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并形成能力,達到高水平;就是讓學生獲得內在心靈的成長,人格品質的提升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從而帶給學生更廣闊壯美的文學空間,使語文教學變成一場富有獨特生機和鮮活張力的美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