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相婭
摘要: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化學既是化學學習的啟蒙階段,又為學生今后學好化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激發學生求知欲,但是在化學提問過程中,也常常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提問過于簡單,隨意性強,沒有啟發性,缺乏科學性等,若要使課堂提問充分發揮其作用,我們需要合理、科學地設計課堂提問,設計出靈巧、新穎、易于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使其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并有適宜的難度、合適的梯度,使學生能在課堂提問中得到啟發、提高能力。
關鍵詞:化學;課堂提問;思考;思維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化學既是化學學習的啟蒙階段,又為學生今后學好化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初中化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運用好課堂提問這一有效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對化學學科產生興趣,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然而,由于諸多原因,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有以下現象:
1.提問的內容過于簡單,沒有思考性。
2.提問的設計隨意性強,問題無層次,前后問題之間缺乏連續,前言不搭后語,思維跳躍。
3.無視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事實,不善于從眾多問題中選擇或者整合出更有價值的問題。
4.提問的處理上缺乏科學性,問題提出后急于作答,沒有給大多數的學生思考的時間。
以上種種誤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所以應反思我們的課堂怎樣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思維的有效方法,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課堂教學中是否進行有效提問,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進行有序的思考、深層的探究。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認識和做法。
一、提出的問題要有思維含量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考慮提什么樣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么要提這樣的問題。問題的著眼點落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對學生有著較好的啟發性,使學生能夠在解題過程中,充分張揚個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問題的設計不但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接近學生已有知識,還要比此稍微高一點,讓學生必須“跳一跳”才能夠到,給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也使學生的思維進入高潮。
案例1:在《空氣》這一課題中關于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由于剛上初三學生還沒有學習壓強,學生學習實驗的原理及藥品的選擇感到困難,我首先給學生演示了把一個軟塑料瓶擠癟倒扣于水中,觀察現象。
教師:水為什么會進入瓶內?
學生:因為空氣被排出瓶內,水會進入瓶內。
教師解釋是由于瓶內壓強減小的原因,再演示實驗,點燃一只蠟燭放在水中,在上方扣一只燒杯,讓學生觀察實驗,
學生:蠟燭熄滅,水會進入燒杯。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蠟燭燃燒消耗了燒杯內的氧氣,故壓強減小,所以水會進入燒杯。
教師:那進入的水的體積是消耗掉氧氣的體積嗎?
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不是,因為蠟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
教師抓住時機問:如果我們要想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利用相同的原理能測嗎?
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有學生回答:行是行,只不過讓一種可燃物燃燒能消耗掉氧氣,但不生成其他氣體,這樣的物質有嗎?
教師接著介紹紅磷……
整節課以問題貫穿課堂,可見恰當而富有藝術性的提問,是啟動學生思維的鑰匙,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
二、問題設計要有適宜的難度、合適的梯度
實踐證明,提問內容過于簡單,沒有思考性,太難學生又無從下手,都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這就要求問題的設計要有坡度,要步步相連,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原則,一步一個臺階地把問題引向深入。
案例2:二氧化碳氣體發生裝置的設計
在學習氧氣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活動與探究得出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我先把各種儀器的簡易裝置投到屏幕上,讓學生先畫出草圖,學生討論。
一組學生組裝了簡易裝置,一組學生組裝中用到長頸漏斗,還有一組學生選用了分液漏斗,針對這三套裝置,我首先請每組學生評價他們設計裝置的優點,A組:裝置簡單,要制取少量的氣體,可節約藥品。B組:添加液體方便。C組:可以控制反應的速率。教師緊接提問:如何繼續改進以控制固體和液體的混合與分離,從而做到隨用隨開,隨停隨關?學生對于這樣的問題興致更高,但有的學生思考起來有些難度,我把可能用到的儀器再次展示,讓他們自己組裝。十分鐘后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那時我才真正的體會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他們的設計出乎我的意料。
這樣看似很難理解的問題,我設計了不同的提問,學生接受起來較為輕松。課堂上以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思維的生長點、發散點,隨著問題的不斷提出,教師的引導,學生思維不斷上升,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三、用好預設提問,注重生成性問題
所謂“預設”,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興趣、已有的認知水平,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然而預設課堂提問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個體差別,要面向全體學生,激發所有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課堂提問的預設要給學生的思維留有較大的空間,要具有發散性,在問題中發現新的問題,有利于課堂生成性提問的產生。
案例3:分子不斷運動的實驗探究
在總復習階段復習分子性質的實驗時,這個實驗學生好理解,但我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加深對氨氣性質認識,由此實驗引發學生生成問題,自主探究。
向燒杯A中注入約5mL濃氨水,燒杯B、C中分別盛有約20mL酚酞溶液。用一個潔凈大燒杯罩住A、B兩個小燒杯,燒杯C放在大燒杯外。過一會兒,觀察到的現象是B中酚酞溶液變紅,而燒杯A中的濃氨水不變紅,燒杯C不變化。
教師提出問題:1.由此實驗可得到有關分子的一條什么性質?
2.對于此實驗你還有哪些問題需進一步探究,如何設計實驗?
學生(生成問題)1:燒杯B中酚酞溶液為什么會變紅?
學生2:燒杯C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3:難道水分子不能使酚酞變紅嗎?
學生4:怎么證明氨氣溶解在酚酞溶液中,與水反應生成了堿,堿使酚酞變紅呢?
學生5:能不能仿照CO2溶于水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的實驗來驗證氨氣呢?
學生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使我們的課堂變為學生自主探究的課堂,由一個看似簡單的預設的起點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探究愿望,提出了心中的疑惑,課堂上問題的生成標志著學生由被動學習進入自主探究,自然推動課堂達到高潮,收到良好效果。
總之,化學課堂提問是科學,也是藝術。能否科學地設計出靈巧、新穎、易于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使提問達到最優化,讓優質的提問貫穿于化學教學的全過程。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