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佩玲
摘 要: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為了配合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綜合與探索”這部分要求而設計的新課型,它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美術手段以及各學科的相關知識,有效地在實踐中綜合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有利于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同時,它也促使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
關鍵詞:美術教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整合;角色轉換
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出現的一種嶄新的課型,它是為了配合教育部新的指導性大綱《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綜合與探索”這部分要求的教學內容而開設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美術手段以及各學科的有關知識,讓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有效的實踐和綜合訓練的課程,它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新課程改革以來,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在教學中本人對綜合實踐課也進行了探索,如,設計課《橋》的制作、《學生裝的設計》、《春天的暢想》等課,學生都非常喜歡。下面我以《橋》的制作為例,結合平時的做法,談談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必須具備的幾個特點:
一、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綜合性
新課程提出了“綜合”的概念,提出了把單一的學科知識融會于綜合性的空間,即體現在知識的綜合性上。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除了綜合美術學科的相關知識外,還可以綜合舞蹈、影視、文學、音樂等姐妹藝術以及歷史、地理、政治、物理、美學、哲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其范圍之廣、內容之豐富是其他學科都無法比擬的。例如,《橋》的制作這一課,就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的小組探究橋的發展史,從《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講到宋代的造橋技術,這就涉及歷史知識;有的小組探究橋的種類,懂得了橋按材料可分為石橋、木橋、鋼筋混凝土橋、鐵橋等,按結構可分為斜拉橋、拱橋、懸索橋等,這就涉及建筑學、物理、地理學科知識;有的探究橋與文學的關系,朗誦有關橋的詩歌、對聯,甚至有的學生用歌聲來表達對橋的一種眷戀之情,這就和語文、音樂聯系連在了一起。
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它包括繪畫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欣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演唱、舞蹈、計算機應用能力、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探究能力等。如,在活動課上,學生上臺匯報探究結果,展示動手設計的橋梁造型,闡述設計意圖,暢談感受,發表評價等,學生的視覺、聽覺、口頭表達、動手等各種能力都得到了綜合的訓練。
二、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放性
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學科知識綜合基礎上的,是建立在與其他學科相關知識聯系的基礎上的。因此,當我們在進行具體的美術教學的時候,就應該有一種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和參與精神,建立新的課程觀。在綜合實踐教學中要求教師關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同時還要求教師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術課程資源,除課堂教學資源外,還要從報刊、廣播、影視、音像材料等方面獲取信息,甚至文史典故、名勝古跡、自然風光、民俗風情也應充分挖掘。如,有的學生從網絡下載泉州自然風光圖片、播放泉州古橋《安平橋》《洛陽橋》的視頻朗誦,贊譽家鄉橋梁的古老歷史;有的學生展示中國四大古橋圖片,介紹橋的地理位置、年代、結構等等。
可見,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將各種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充分體現了美術學習的開放性。
三、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合作性
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旨在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它必須以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完成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各個小組成員都發揮自己的特長,分工合作,優勢互補,通過活動進行角色表演,陳述、討論、動手設計制作等,擴大了探究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強化了團結合作的學習氛圍,增強了集體榮譽感、責任感、領導意識及交往能力。這是平時美術技能技巧課教學所看不到的現象。如,《橋》的制作這一課中,我把全班分為8組,每組6位學生,課前各組分頭搜集有關橋的材料,通過討論、分析、爭辯掌握的信息,各組確定了探究的角度。如,有的小組探究橋與歷史、有的探究橋與生活、橋與雕塑等等,每一個小組成員在活動中都積極承擔個人責任。美術基礎好、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著手設計制作橋的模型,電腦高手承擔下載圖片、制作課件的任務,寫作能力強的學生準備文字資料闡述探究結論,抒寫參與活動感受及對祖國橋梁、橋文化的無限贊美之情。在實踐活動課上整個匯報過程內容豐富、課堂氛圍融洽、實在令人贊嘆。大家發現,原來總是以個體的方式去進行“作業”的確代替不了“共同”的作用。
在今天這樣一個需要交流和分享的社會里,“合作”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成功的品質。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確確實實讓學生達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的目的。課后學生感慨地說:這類課型我喜歡。
四、美術綜合實踐課的創新性
美術課程是最不強調“一致性”的課程。美術課是通過形象和直觀的藝術語言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不茍同他人的個性,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型,它要求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有效地形成主動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為創新能力的發展打下基礎。例如,《橋》的制作這一課教學時,我們不是簡單地教學生制作一座橋模型,而是先給學生提出一些有關橋的問題,鼓勵他們去尋找、思考、探求,經過一系列探究學習,最后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自行擬定設計方案,完成設計圖紙,同時利用廢舊材料加工完成實物作品——“家鄉的橋”,這才是本課的高潮。如,有的學生面對市區交通擁堵,設計了過街彩虹天橋,緩解交通壓力,有的學生設計“金廈斜拉橋”,希望架起兩岸公路直通橋,方便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及民眾往來,企盼臺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學生在“異想天開”的創作活動中獲得藝術勞動的滿足感、成功感和強烈的自信心,增進美術學習興趣。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又積累了經驗、總結了教訓,這對他們知識的積累是有益的,也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埋下成功的種子。
五、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師生角色的轉換
教師不應是課堂的統治者,更不是知識的權威者,而應是綜合課程的開發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及教學過程的分享者。作為美術教師,我們不必把美術課看得那么神圣不容改變。因為教學的實質就是交流、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只有當教師蹲下來和學生平等地對話和交流,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活力,達到“雙贏”的效果。如,在《橋》的制作一課中,教師組織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自身優勢展示他們的綜合實力。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探究的角度,教師則充分備課獲取相應信息,以便對學生搜集信息的過程進行有效引導,從而減少學生瀏覽信息的盲目性。上課時,安排好主題活動過程:從欣賞圖片引入課題,到各組匯報探究結果,再到動手設計制作“家鄉的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高效、有序地開展活動,教師則不斷給予學生鼓勵和信任,特別是當學生完成富有挑戰性任務時,教師因勢利導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形成推動學生探究問題結論的動力,最大限度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最后,在成果展示時,教師應對活動效果作出肯定性的評價,指出本次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橋梁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頌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謳歌了祖國絢麗河山。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開拓了創新思維,學生收獲了自信與快樂,師生共享成功的喜悅。
而學生的自主性則貫穿了整個活動過程——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開拓創新。設計、制作、想象、創造等能力都在自主的基礎上得到了綜合體現。師生角色的轉換有力地推動課堂教學的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總之,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創新素質,這是學生發展也是教學發展的根本后勁,在美術綜合實踐學習過程中把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發現問題,提出想法,獲得智慧。同時,在合作學習中養成服從集體的品質,獲得團結互助、同甘共苦的體驗,培養了團隊精神,激發了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促進學生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桂木.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7.
[2]楊建濱.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3]古聿浚,李宗儒.中學美術教師人文素質培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10.
(作者單位 福建石獅石光華僑聯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