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宗信
摘 要:聽過的名校的優質課太多了,看到的名校的教學效果也不少。發現在課堂教學中普遍犯同一個毛病,那就是教師講得多,學生看書的時間少,基本上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機會。因此有必要改變這種教學方式,讓他們仁者見人,智者見智。
關鍵詞:自主學習;仁者見人;民主
教學要促進學生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怎樣讓學生發展呢?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幾乎是把學生像喂鴨子似的喂胖,一節課下來,師生都苦不堪言。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處在積極的調動之中。當然,調動學生參與的目的絕不是配合教師上課,也不是課堂顯得熱鬧給別人看,而是為了讓學生主動發展。從目前情況看,課堂上“滿堂灌”“唱獨角戲”的現象確實不多了,但如何面向全體師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師仍然束手無策,口號只是喊得兇,實際行動仍然是空,課堂氣氛沉悶,師生活動脫節。有些學生即便想主動學習,也因我們的教學目標和方法不合胃口,只是騰云駕霧,一節課下來,不知所云,收獲甚微。所以我們教師要改變滔滔不絕講到底的錯誤做法,真正讓講堂變學堂,還學生以民主。
一、課堂上讓學生唱主角,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
過去,我們總是擔心講不深、講不透、講不完,因而45分鐘大包大攬,教師唱獨角戲,下課鈴響了還意猶未盡,剝奪了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而學習效果如何呢?試想學生連一篇歷史史實未讀,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哪有對本節課的認識和感悟,如此顛倒了主導與主體的位置,導演當了演員,演員成了聽眾,豈不謬哉!
我認為,書要學生自己來讀,主角要學生自己來唱,教師是導演,其作用是相機誘導,適時點撥,課堂就是學堂。既然如此,應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引導他們靜讀、精讀、速讀,進而達到拓展思路、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變講堂為學堂,變苦學為樂學。
二、增加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潑、聰明、浪漫的青少年,把他們培養成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讓他們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首先要有一顆愛心,放下架子,視他們為朋友。在教學中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關注的目光都能在他們的心波上激起漣漪,從而消除膽怯感、自卑感,克服為難情緒,增強自信,以達到師生間的默契。與此同時,教師講課要富于激情,有真知灼見,能緊緊敲擊學生的心弦,產生強烈的共鳴,換言之,教師本身應具有示范性、啟發性。一個普通話標準、音色純正的教師不必作過多的要求,他的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模仿,一個板書工整規范美觀的教師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帶出一批批書法愛好者來。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學要聯系實際,哪怕是三分鐘的演講、辯論會、演歷史劇本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都可以增加教學效果,這樣,學生在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鍛煉了膽量、培養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發揚教學民主,弘揚獨特個性
直到現在,我們的教學仍然是為了應試。說句老實話,我們習慣地流于對歷史事實的描繪,很難讓有時代感的學生產生共鳴,讓有理想的學生產生興趣。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做法,充分承認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不應一開始就指出書上的觀點和認識,然后由教師聲嘶力竭地去證明、去維護,完全剝奪了學生自己思考的權利,這使學生無形中就會萌生一種怨氣,認為教師在強詞奪理,包辦代替,我們何必把學生“活”的認識過程往死里“捏”呢?
與其教師費力不討好,還不如把史實交給學生去閱讀,允許互相爭論,形成一種民主氛圍,或許學生說出的正是他們最真切、最直觀的體會,讓他們自己領悟學歷史的意義。無須怕他們說得有缺點、有漏洞,不符合唯物論的原理,要看到正是這些弱點的暴露,才讓我們看清了學生思維過程的毛病,使我們的教與寫可以有的放矢。
四、當堂練習歷史寫作,體驗成功樂趣
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人,而且是寫作的主人,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多思、多議,而且要引導他們多觀察、多思考、勤寫作,尤其是指導學生當堂練習片段歷史作文很有益處,這種作文形式靈活多樣、耗時少、見效快。不妨看看這段歷史:1789年7月14日,是不同尋常的一天。正在“巴黎大酒店”飲酒的布郎先生聽說巴士底獄那邊出事了,接著又聽說國王把國家機密出賣給了奧地利,所以立憲派決定處死國王。布郎先生一聽說處死國王,便自言自語道:“好,好,好,按照《民法典》就該這樣。”這明擺著是不成文的歷史,但這種寫法既體現了人文主義色彩,又體現了靈活運用的宗旨,把歷史題變得鮮活起來了。所以,通過當堂寫作訓練,不但記憶了歷史知識,而且又讓學生真切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使他們認為學歷史不再成為苦差,而是抒發個人情感的自由天地。
在現代科技的今天,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新型思維,不要讓學生跟著教師轉。我們要自然而然地適應學生喜歡思考問題的這一特點,使他們從錄音機中解脫出來,創造寬松的、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進而將中學歷史教育“憂而不樂”的處境變為“樂而不憂”的前景。
(作者單位 甘肅省會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