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征
摘 要: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優秀音樂作品的欣賞,可以提高學生鑒賞音樂作品的能力,凈化學生心靈,完善學生人格,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音樂欣賞;學習興趣;課堂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對于音樂課的認識,只限于單純的唱歌,對于其他的如樂理、音樂常識、視唱練耳等不感興趣,對于音樂欣賞來說,更不能打動他們的興趣。怎樣才能上好音樂欣賞課呢?這是我們基層音樂教師思考的問題,就此,我談幾點個人的想法。
一、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僅要全面掌握音樂專業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如,歌唱、演奏、舞蹈、指揮、音樂常識等,而且要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如文學、哲學、歷史、地理、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知識,才能在音樂欣賞中感知音樂作品的真諦,從而在教學中運用自如,喚醒學生的興趣,達到教學目的。
因此,音樂教師在平時的業務學習中要加強對自身素質的修養,虛心向別人請教,廣覽群書,特別是涉及音樂的邊緣學科知識要全面學習和掌握,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拓寬視野,使自己成為“一專多能”型的人。
二、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
按照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方法,一般是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聽記”這種模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大的缺點:不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課堂氣氛不活躍。因為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主動地融入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沒有體現出來,使得課堂氣氛呆板,學生失去興趣。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高效課堂的推進,“開放啟發式教學”逐漸展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得以改變。在音樂欣賞中“開放啟發式教學”指的是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展開豐富的想象,感知音樂的內涵。如,在欣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呈示部時,有些學生認為是“命運的叩門聲”;有些學生認為是“對命運的反抗聲”;有些學生認為是“命運的起點聲”……又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結束部時,有些學生認為是“主人公化蝶后飛向美好的未來”;有些學生認為是“表現了主人公的偉大愛情”;有些學生認為是“主人公有了美好生活的開始”……學生對于作品的這種講法都應該予以肯定,同樣的音樂作品,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有了不同的詮釋,這就是音樂的魅力。這時需要教師做的是引導和啟發學生把握音樂的主題,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達到教學的目的。
三、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在音樂欣賞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教會學生用音符感知作品的思想。
1.充分把握欣賞前的環節。教師應在欣賞作品前先讓學生談自己對于作品的認識,然后根據學生的觀點介紹作品的主題思想,這樣,學生在欣賞中不至于脫離音樂作品的主題,使學生感受到作品的內涵,對作品產生興趣。
2.根據作品內容鼓勵學生即興表演與創作。音樂作品給了學生豐富的聯想空間,學生在欣賞后可以以小品、作文的形式表現出來,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3.創設寬松多樣的教學環境。教師可靈活選擇教學環境,如,在多媒體教室欣賞作品,播放與作品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更生動地感受音樂。還可以在教室中開辟小舞臺,讓學生成為作品中的主人公,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表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張鵬飛,馬暉.音樂欣賞,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08.
[2]馬淑慧.音樂教育心理學教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