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樹猛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渠道。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設計教學情境、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斷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的能力、設計有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鼓勵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課堂教學;激發;興趣;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激起他們極大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能夠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課堂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渠道,因此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呵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那么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巧妙地設計教學情境
布魯納說得好:“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這樣學生才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地獲取知識。如“溫度”的教學中,教師提前讓學生從不同的渠道收集并記錄每天的天氣情況,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去收聽每天的天氣預報,并會很容易的理解最高氣溫、最低氣溫以及溫差的意義,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這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也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俄國文學泰斗托兒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依據教材的內容,按部就班地講,而學生卻總是不停地寫,不停地練。這樣既不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如果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教學就能充分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教學“圓面積公式”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分組把事先準備好的圓等分成若干份,再小組合作把它拼成一個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只能拼出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并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平均分的分數越多,拼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此時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把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然后拼起來讓學生觀察得到的圖形。師問如果這樣不停地分下去會怎樣。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操作,不但解決了手工操作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教學過程中,只有自己親自動手做一做,才會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操作。如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摸一摸、比一比等,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使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來源與發展,體驗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快。如在教學幾何圖形的特征、面積和體積的過程中讓學生用手摸一摸,從而感受到線段與曲線、平面與曲面的區別;用尺子量一量、用剪刀剪一剪比一比就知道了哪些平面圖形及立體圖形的相對邊或相對面是相等或相同的;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動去推導某些平面圖形的面積等。這些活動,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真正做到了手腦并用,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新的學習需要,不斷地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設計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
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徑,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要設計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如找朋友、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讓學生通過練習自主探索。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中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五、體驗成功的樂趣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的真正含義是變“學會”為“會學”。因此學會學習方法比學會知識更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只作適當的提示和暗示,這樣學生在自己的努力下,通過相互的交流討論,不但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方法。從而使其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特征”時,教師事先讓學生準備好了長方體的實物,小組間先交流發現特征的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最后全班交流。這樣,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總結出了長方體的特征,不但使自己對所掌握的知識印象深刻,而且學生體會到探索的樂趣和成果后,將會更加努力,更加主動地學習。
六、鼓勵學生多聯系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廣泛地應用于生活。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創設一些生活情境,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如在教學幾何圖形時可讓學生多找一找身邊的事物,以加深他們對圖形特征的理解;在學習“厘米和米的認識”,要求學生先估計一下課桌、窗戶、黑板等各有多長,再實際測量一下;教學“旋轉和平移”時,讓學生多發現身邊的實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舉一些身邊的例子,從而使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題里的數量關系……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學生如果能夠把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就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責編 張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