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盈盈

摘要:師生互動是高校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河南高校通過優化師生互動關系、明確師生互動目標、營造師生互動的氛圍及改進師生互動的方法、手段等方面來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關系。本文從有效高校師生互動途徑之——微博,分析目前高校師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以期高校師生能夠得到有效的溝通從而促進雙方的溝通。
關鍵詞:高校師生 微博 互動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4]16號)明確指出:“要積極開拓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充分發揮網絡等新型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這兩年,微博成為一種新型的交流方式在社會廣泛使用。國家教育部也通過各種措施建立高校官方、團委、校園名人、高校輔導員、教師等微博(博客)來更好的促進教育的發展,通過適應網絡媒體的發展,運用它為國家培養新型人才。
一、目前河南高校師生微博互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搜集有關信息,可以看出這兩年隨著微博的開通,給師生的互動交流帶來更加及時、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微博的平等性改變了領導、教師與學生上下級的微妙關系。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著師生的更好互動交流。
1、當大學生以網絡媒體之一微博為主要信息渠道時,多傾向于娛樂性質內容。
據2012中國高校微博發展報告圖一、圖二統計信息得出,54%的大學生在使用微博時間控制到一小時以內,這說明微博在大學生互聯網使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趣味搞笑、感情勵志類的文字圖片引起27%、25%同學的轉載,比其他內容要高出許多。這可透漏出當前大學生通過娛樂信息排遣心中苦悶、精神空虛,急需人生路上的指導師。作為祖國的棟梁之才,需要對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問題給予關注,發表自己見解。
2、師生微博交流內容多僅局限于學習方面、交流的頻率低,交流方式單一。
大學校園,沒有了教師耳提面命式的教育,取代而之的是雙方積極自主的互動交流。當前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人際關系欠缺的不足,與教師、輔導員的交流比較被動,而且更多涉及學習方面。由于各種原因,大學生情感方面的問題不愿意較多表述,交流方式也比較單一,這與當前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違背的。
3、雙方的互動交流中,學生傾向于群體活動,教師更傾向于用網絡的方式交流。
高校教師除了自身擔負起的教育課程,還有很重的科研任務,這使一部分老師缺少時間與學生主動溝通。從而網絡在二者之間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QQ、飛信的開通使老師于學生在信息交流方面變得更加方便,快捷。這兩年,微博的流行應該是起到加速作用的,但由于二者發布內容、欣賞角度或者雙方的目的、立場的不同使它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積極影響。
二、河南高校師生微博互動研究沒有起到應有作用的原因分析。
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雖然中國“985”院校本科生“和老師一起做研究”的得分高于美國研究型大學,但“學習表現得到任課老師及時反饋”、“與任課老師討論自己的職業計劃”兩項得分卻遠遠低于美國同類大學。[1]我國研究型大學目前應該找到師生互動交流信息媒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1、由于不信任的存在,損害了教師的公信力,微博上的聲音并不一定真實。
大學生,年輕氣盛,對社會改革、公共事務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卻長期被各種“作秀”活動束縛,表現出較大的懷疑態度,個人表達與訴求缺失。很多師生雖有微博,運用的目的性不強,甚至于沒有形成像QQ那樣穩定的交流圈。
2、學校、教師沒有重視微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學校官方微博大多只會在招生時期發布一些招生信息,對本校學生對自己學校建設的各方面現象了解較少。本來學生是高漲的期望卻變成了冷淡失意的結果。教師在對學生情感、生活方面的微博發布較少而且存在“完成任務”的嫌疑。
3、部門微博缺乏專人管理,學生也缺乏向部門微博求助的意識。
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缺乏統一的管理,一些價值不大的問題學生也大量的@某個固定的人。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給輔導員、教師工作加大了工作量。其實他們是可以向專業的部門微博咨詢或得信息的,但因部門微博不能及時回復學生而受冷落,多數學生也欠缺咨詢部門微博的意識。[2]
三、河南高校師生微博互動交流亟待加強的途徑。
2006年,中國真正進入微博時代。微博在高校管理及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有著豐富作用。面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們要綜合國家、社會、學校、教師與學生等各方面的努力,切實使微博成為師生交流的較好載體。
1、國家努力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消除社會負面影響。
國家較好的社會氛圍對于培養一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當前我們處于構建和諧文明的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教師將主流意識通過微博的傳播能進一步拉近學生參與政治文明建設的距離。
2、學校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設立部門專職處理微博。
國家教育目標指引高校在運用微博這一載體時,通過設立專職人員解答學生疑惑,使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學校的一份子,是學校的主人,才能增強與學校老師的有效互動交流,加強他們的集體意識。
3、教師不僅要發布有關學習資料、信息,更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與情感。
高校輔導員、教師只有在與學生有生活、精神上的交流時,才能真正培養起真摯的心靈溝通。這樣老師與學生才能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情誼,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工作的展開。
4、學生要提高對國家社會的認同感,對學校及老師的信任感與榮譽感,培養起“對口”意識,使微博這一載體真正起到加強師生交流的作用。
大學生要有“對口”意識是指在處理各種事情時要知道哪個部門是管這塊的,怎樣去表達才能更有效的解決自己的問題。向部門微博求助不僅會使答案更加準確清晰而且方便快捷,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在微博上其他方面的互動交流。
參考文獻:
[1]韓寒.《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高校師生互動待加強》.[N].光明日報,2012-06-19.
[2]王俊秀,楊宜音.《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05-20.
東方青年·教師(上半月)2013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