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韶明
摘要: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市場的一場基礎性變革,給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帶來新機遇,使其在利率方面具有自主權,可以根據市場確定利率水平;同時也帶來了挑戰,銀行之間的價格競爭更加激烈。本文主要分析利率市場化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如何提高盈利能力以改善經營狀況,達到有效發揮利率優化資金配置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功能。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盈利能力
所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指由特定轄區內的農民、農村個體工商戶、鄉鎮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秉承合作制原則,以股份制吸收資金,按照股份合作制運作機制組成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服務機構。按照企業有關盈利的定義,金融機構的盈利是指機構所獲得收益或者經濟利潤。盈利能力則是指獲取收益或經濟利潤的能力,用來衡量該金融機構現實經營狀況與未來發展趨勢的最重要的指標。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短期盈利能力用來衡量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現有技術約束條件下,運用各種資源獲取收益的能力;而長期盈利能力側重衡量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否具備將當前盈利的增長能力持續維持下去的能力,反映其盈利能力的增長性和持久性。
一、宏觀經濟形勢
2012年6月,央行頒布了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決議,首次允許各家銀行存款利率可以在基準利率和1.1倍的上限之間浮動。根據浮動限制,存款利率最高可至3.575%,甚至高于降息前的3.5%;而貸款利率下限最低可至5.048%,比之前6.56%的貸款基準利率,最多降幅可達到0.856%。央行政策的出臺使銀行紛紛對存款利率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出現差異化的管理模式,非對稱降息政策使市場呼喚已久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期而至。
央行發布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2)》全面總結了2010年以來的農村金融服務和改革的最新進展狀況,報告內容顯示,我國的金融支農質量取得了大幅提升,贏得了“量、質齊升”的新局面。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9.7%,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21.6%,較2007年末增長188.6%,5年間平均年增速為24.4%;農戶貸款余額為3.6萬億元,同比增長15.9%,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5.4%,較2007年末增長170.1%,5年間平均年增速為22.3%。全口徑涉農貸款余額為1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7%,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26.2%,較2007年末增長188.2%,5年間平均年增速為24.3%。
二、利率市場化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盈利狀況分析
央行此次基準利率的下調推進了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原有的利率浮動空間正在逐步減小,如今各家銀行紛紛開始存款之戰的爭奪并且進入白熾化階段。在此背景下,存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會出現上調由3.5%上升到3.575%,而貸款利率尤其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將會出現下調趨勢,造成利息差的縮減,同時以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為主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中間業務和其他表外業務開展的并不多,利息差成為其機構總收入的主要來源。
利率市場化背景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除了面臨主要盈利來源的減少,還面臨著更大的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國家逐步放開利率管制,今后銀行將根據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自身需求等因素,隨時調整其存款利率,并且在存款利率出現較大分化的情況下,消費者秉著“貨比三家的原則”來選擇自己的資金存放位置,可能是銀行之間的對存款客戶的爭奪更是激烈,新一輪的攬儲大戰使資本儲備不豐厚、資金結構簡單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面對更大的經營防范風險。
利率市場化后的一定時期內,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動和盈利能力的改變將使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雖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經歷了幾年的金融改革,具備自主經營能力,管理能力也有很大的改觀,但整體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仍然依靠傳統的寬利差來維持其盈利和發展。
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提升盈利能力的對策建議
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銀行業的存貸款利差也會逐步變窄,為此,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該摒棄原有的傳統經營觀念,加大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綜合性經營,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在激烈競爭的金融背景下提升其經營盈利能力,實現資本結構的調整,促進其自身的轉型發展。
1.擺正市場定位,明確發展戰略
眼下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不同金融機構的目標市場既有交叉又有區別,有一定的市場細分但并不清晰。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只有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找準市場定位和目標市場,才能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堅持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按照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不斷推進涉農金融機構改革和創新。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下同)發揮著金融支持“三農”的主力軍作用,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服務功能日益增強,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縣域金融服務不斷強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培育工作取得較大進展。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實現盈利能力的提升,除了準確的市場定位之外,還要改變經營理念和經營機制,改變原有的以擴張經營模式增加盈利的粗放型經營模式,摒棄主要追求發展規模和速度的經營機制轉為注重發展質量和經營效益的經營機制,提高金融機構的投入產出效率。為此,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正確處理好總量增長和結構優化的關系、短期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業務發展與風險防范的關系,實現其單純的“做大做強”向“做精做優”的轉變,提升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完善優化的考核機制和良好的獎勵導向機制相結合,促使基層金融機構轉變其發展理念和經營模式,提高其經營質量。
2.調整業務結構,加快轉型步伐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穩步推進,金融機構對利率定價有了一定的自主權,并且在利率市場化的前期階段,常常出現存款利率的逐漸提高和貸款利率的逐步降低,導致存貸利差的空間縮小。為適應金融市場經營環境的變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實施多元化經營,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逐步從單一的業務模式向多元化業務模式轉變,這樣不僅能分散金融市場的風險,還能使自身的金融服務差異化,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首先,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不斷開發新的業務品種,改變業務結構較為單一的狀況,努力實現資產和負債的合理匹配、結構與質量的同步提升;其次,要加快推進收入結構的轉型,大力拓展中間業務,努力擴大代理業務范圍,積極嘗試代理保險、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
3.加強金融創新,深化金融改革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較有影響的創新產品和服務包括: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農村特殊群體創業促就業的小額擔保貸款、“信貸+保險”產品、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涉農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等。突出重點,深入推進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現代法人治理機制;成立強有力的改制領導小組,加大不良貸款清理清收力度,強化政策扶持,積極吸引戰略投資者,力爭盡快將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改制成農村商業銀行;加強分類指導,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不同類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加快發展;加強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自身建設,順應金融發展規律,有序推進標準行(社)和流程銀行建設,加強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強化審計稽核和風險防控,加強信息化建設和隊伍建設。
各地金融機構應結合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特點,積極創新“量體裁衣”式的金融產品,運用微貸管理等技術,積極擴大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覆蓋面;圍繞地方支柱行業、特色產業開發產業鏈信貸產品;創新適合農村客戶需要的結算工具等。在擔保方式創新上,在法律允許、財產權益歸屬清晰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有效擴大抵押擔保范圍;加強與保險機構合作,鼓勵以政府資金為主體設立的各類擔保機構為涉農業務提供融資擔保。
4. 轉變經營觀念,建立健全機構建設,提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定價水平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需要轉變經營觀念,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機構的建設,努力提升其自身的貸款風險定價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轉變經營觀念,定期培訓教育業務人員從心理上認識到貸款風險定價的重要性,糾正重規模輕效益的傾向,克服業務拓展過程中的畏懼心理,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將部門經理的收入和金融機構的效益相掛鉤。其次,建立健全貸款定價管理體系,其內容主要包括: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需要建立專門的貸款風險定機制,按照差別化的原則進行分層分級化管理,通過下屬機構授權的細分化、動態化管理,完善授權約束機制;建立量化的定價系統,對現有的客戶進行信用評級系統化管理的基礎上,開展專業化分工,進行利率定價、風險管理和績效考核的細化,其管理會計制度按照產品、客戶和業務經營為單位的成本核算和績效考核開展,貸款定價作為其基礎數據的來源;加強貸款風險定價監測,降低貸款定價事實風險和貸款定價差錯率;最后,大力引進和培訓定價人才,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原則,對所有從事貸款管理和營銷人員進行貸款定價能力的專題性培訓,提高風險、效益意識和與客戶的定價談判能力。
制定靈活的利率定價機制,提高利率定價水平。轉變成本核算思路和方式,由現行的綜合成本核算模式轉向單一產品成本核算模式,即要根據某產品的投入成本、風險高低、收益預期來定價,體現收入與產出相平衡、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確保收益能夠覆蓋風險。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建立以效益為中心,各方面協調的金融產品定價原則。產品定價必須保持在盈利平衡點之上,這是制定利率的指導思想。只有清楚自己的風險成本和風險承受能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守住底線,而不至于用非正常的價格盲目競爭。
參考文獻:
[1]周茂清.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挑戰及其應對[J].當代經濟管理.2012(06):39-41
[2]鄒錦煒.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利率市場化應對策略淺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2(13):182
[3]姜麗明.當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農村金融.2012(15):8-13
[4]王志華,李嬋.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3(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