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紅
摘 要:生活化的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精編的生活情景之中,采取挖掘生活素材、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等教學形式,激發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從而將教學目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內在需要,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地融入生活,達到知與行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學生情感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將學生課堂學習課本理論知識與感悟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型課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去體驗,是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挖掘生活化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例如,筆者在上《天下父母心》這一課時,課前先布置學生采訪自己的父母:
(1)我們的爸爸媽媽為了養育我們付出了很多,回憶“我”的成長歲月里父母的奉獻(可采訪自己的父母)
我的成長歷程 父母的奉獻 我的感悟
嬰幼兒時期 兒童時期 小學階段 中學階段
(2)父母為“我”的成長作出了許多的犧牲,講述一件最讓你感動的事
這種教學過程的設計不僅體現了“生活即教材的”教材觀,同時也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了在自己的成長歲月里,父母為自己付出了許多的心血,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比單純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生活中蘊含巨大的、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妨仔細思考一下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教材的聯系,挖掘更多的生活資源為教學作鋪墊,讓教學活動烙上生活的印記,使課堂教學生活化。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思品課堂,應該通過引入生活實際,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場景,營造逼真的教學環境,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際空間,使思想品德課教學不是孤立的死記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復親歷體驗感悟的過程。如:在《隱私和隱私權》(人教版八年級下)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一位學生的來信,請求同學們來幫助解決。大意是:小隱剛來到新的學校,同學們打聽他的一些情況,他在不愿回答的情況下遭到同學們的議論。據此我分兩段來設計,并針對每一段設計了問題:
(1)你是否愿意告訴同學們你的事情?
(2)隱私是丑事嗎?
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學生分成了兩種觀點,A同意B不同意。此時,教師適時地引入教材內容,展開教學活動。在討論第二個問題時,學生紛紛提出生活實例加以證明,并自主得出了結論。教師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適當進行補充,隱私必須是合法的。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以此為主線不斷創設生活情境,解決教學內容。在最后的總結階段,再一次回顧了導入部分的問題,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知識正確回答,這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在多種生活情境中完成了。
三、開展生活化的活動,引導學生探究生活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思品課用于活動的時間應不少于總課時的20%。作為思品教師,在具體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并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陶行知語)。
如,《天下父母心》這一課,我請了家長代表寫一封“給孩子的信”,請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寫出“我”最想說的話,雙方在課堂上互相交流。最后,有一位女生在讀到“自己的父親身體不好,卻舍不得上醫院看病,而把自己家里最好的都留給哥哥和自己,自己每次看到父親疼痛時,只能躲起來偷偷哭時”,壓抑不住自己的情感,當堂哭起來,下面有好多女生也跟著掉眼淚,男生都低頭不語,旁邊的家長、聽課老師(包括上課的我)也都眼睛紅紅的。這時候,我就知道我這節課的根本目的達到了,學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新的升華。
總之,實施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將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拓展了學習的時空,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與社會、自然相融,使他們在與生活的溝通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01.
[2]陳琦.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遙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