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鋒
摘 要:作為茶道、茶文化的主要載體——中國宜興的紫砂壺,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已經真正形成了獨特渾厚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紫砂壺的設計、創作與制作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紫砂從藝陣營、從藝群體,有高品位的設計理念、藝術主張就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紫砂;和諧;設計
1 紫砂文化的形成與和諧美
縱觀明、清以來紫砂壺傳世作品,不論是方貨、光貨、花貨都有令世人公認的經典作品。創作出這些經典作品的老藝人,也是經過長期的探索、不斷地改進,最后制作成功,成為了中國紫砂寶庫中的不朽之作。我們今天的紫砂壺藝人應該深深地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紫砂壺的真正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應從何入手去求,才能真正永遠保持紫砂壺在茶文化、茶道中不可或缺的牢固地位。
自然,紫砂壺文化的形成,其內涵也不是單一的,它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淵源與社會多層面的聯系。但從設計、創作角度來看,以形載意、以意附形還是最本質的入手渠道。在多年的創作探索中,從大的文化關系上說,始終堅持“紫砂壺整體設計的和諧美”。然后,在這個大原則下再去一層層細化,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亂了陣。抓整體和諧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通過認識前人留下的經典與傳世作品,從中盡力找出帶整體規律性的東西,以致使自己在繼承前人紫砂藝術精華的同時,能“知先人之優秀,會今人之新品”。二是在具體把握每一壺器時去抓整體的氣韻,以使這一壺器有一個“振人心魄”的力度,使紫砂壺有一個整體的和諧美。這一“大關系”與“小關系”是缺一不可的,不然這里抓一把、那兒撈一下,搞出來的東西就不倫不類了。
2 如何把握準確和諧美
關于紫砂壺的整體設計的和諧美,是要求紫砂設計創作者要做紫砂明白人,人在陶都,心知紫砂。如果做了一輩子紫砂,還不知道紫砂的歷史、紫砂的特性、紫砂的經典作品、紫砂的先人前輩等等這些最基本的知識,那么吸取前人的紫砂藝術精華就成了一句空話。
通過文獻典籍和紫砂老藝人的口頭傳授以及考古中關于紫砂壺、紫砂藝術的發現來了解紫砂的歷史。在紫砂藝術的發展中,像時大彬、陳鳴遠等各個時期的紫砂頂尖代表人物和大師,他們的傳世作品力求去一一鑒賞,有步驟地研習、制作前人的經典紫砂標準器,如“掇球”、“石瓢”、“供春”等。為了深入細微之處,制作花貨、光貨,尤其是制作花貨,從蔣蓉等大師的經典作品中受(下轉第65頁)益非淺。由于比較廣泛地了解、把握了紫砂壺的整體的和諧性,用常言說:“心中有數了”、“眼中有活了”,真正做到了胸有成竹,步入了這個紫砂藝術的境界后,在參加一些紫砂研討和作品展示會中,作品也就能屢獲嘉獎了。
關于紫砂壺的整體和諧美,是要求制作者在了解各個時期的傳世之作后,在設計一件具體的紫砂壺時,就要有自己的制作主張和制作手法,力求把一件作品的幾個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產生和諧美,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應該和諧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流暢、舒展,渾然一體而又渾樸和諧。
3 總結
總之,任何一門藝術,尤其是紫砂藝術要達到完美和諧,就要下苦功去認識美、探索美,在一個完美的心態下,融合完美的文化內涵去創造美,最終作出能夠不愧于前人,又不被后人恥笑的真正的傳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