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郝麗霞(1979- ),女,教師,碩士研究生,從事企業財務管理和三農問題的相關研究。
摘要:濕地作為獨特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生態系統,對其保護和管理尤為重要。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是實現濕地合理利用與保護的重要途徑。本文運用SWOT法分析了陜西黃河濕地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與劣勢、機會與威脅,并提出了實現陜西黃河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關戰略,以期為陜西濕地保護和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河濕地;生態旅游;SWOT分析;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6-0153-04
濕地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在調節徑流、改善環境、保護物種基因多樣性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物種的基因庫”、“天然水庫”和“鳥類的樂園”。作為獨特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好濕地資源顯得尤為重要。而濕地生態旅游正是對濕地資源的一種合理利用方式,是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一種有效保護途徑[1]。它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濕地生態系統為對象,以濕地可持續旅游為原則,通過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性利用,使游客、當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全部受益,并讓大眾受到環境教育,體現了旅游經濟與濕地保護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2]。 1 陜西黃河濕地概況
陜西黃河濕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河流濕地之一,北起禹門口,南至三河(黃河、渭河和洛河)交匯地帶的風陵渡鐵路橋,東至黃河治導控制線的中心線,西至黃河老崖,包括由水面、魚塘、沼澤、濕草甸、河流、洪泛區、滯蓄洪區、河口三角洲、池塘、水稻田、灘涂等組成的內陸濕地生態系統的區域,從南到北跨越渭南地區的韓城、合陽、大荔、華陰、潼關5個縣(市),涉及13個鄉(鎮)91個行政村,南北長1325 km,總面積57 348 hm2[3]。陜西黃河濕地生態系統發育完好,形成了由草甸、蘆葦地、沼澤、魚塘、臺田等組成的完整的生態系統;植物物種群落的多樣性、地熱溫泉以及大量的水生生物為珍稀水禽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和棲息場所,已成為全國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之一和重要中轉站。 2 陜西黃河濕地發展生態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種企業戰略分析方法,即根據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及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并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近年來,SWOT分析法已廣泛應用于區域生態旅游發展問題的研究。通過SWOT 分析方法全面分析陜西黃河濕地生態旅游發展具備的內部條件、面臨的外部環境及可能遇到的威脅與挑戰,據此制定出陜西黃河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
21 優勢(Strengths)
211 區位條件優越 陜西黃河濕地主要位于陜西渭南市境內,地處西安大都市半小時經濟圈,是關天經濟區和秦豫晉黃河金三角合作區的重要支點,是陜西乃至西北地區的東大門,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區位戰略位置極佳。境內交通發達,連霍、西禹高速公路,108、310國道同隴海、西延、西韓、西南、西鄭等7條鐵路縱橫交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縣縣通鐵路、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7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為3258公里,全市道路通村率達到100%,均居陜西省各市之首。
212 旅游資源多樣 區內旅游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有些在國內屬于獨一無二[4]。擁有全國最大的黃河河濱濕地——黃河峽谷濕地,國內最大蘆葦蕩——合陽洽川七千公頃蘆葦蕩,“華夏絕景”之稱的洽川瀵泉七眼,連綿不斷古樸雄渾的地貌奇觀——黃土峰林,內陸最大的沙丘旅游資源——大荔沙苑農業生態區,“北國三峽”之稱的山河勝景——韓城龍門、石門、孟門黃河三門奇觀,三河交匯奇景——黃、洛、渭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上唯一小于90°的潼關“萬里黃河第一彎”,黃河上最大的河心濕地草場灘涂——潼關黃河雞心島。
213 歷史人文獨特 文化遺存豐厚,歷史源遠流長。“大荔人”頭骨化石、“禹門口洞穴堆積”、沙苑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魏長城遺址”、豐圖義倉等聞名遐邇。“五岳第一廟”的西岳廟、漢文字始祖倉頡故里、漢代“史圣”司馬遷祠墓、合陽的帝嚳陵、韓城文廟、蒲城唐睿宗橋陵、黨家村的明清古建筑群等,皆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倉頡、杜康、司馬遷、楊震、隋煬帝、寇準、郭子儀、白居易、王鼎、王杰、楊虎城、李儀祉等名留青史。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宮腔等多種戲曲劇種蘊積深厚;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間藝術譽滿中外。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城行鼓等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潼關萬盛園醬菜制作技藝等84項[5]。
214 生物資源繁多 陜西黃河濕地生態環境適宜,為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長條件。野生動物300多種,受國家保護的丹頂鶴、黑鸛、東方白鸛、青羊、大鴇、金雕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僅洽川河濱濕地景區有11種,被國家科委列為珍稀鳥類重點保護區。人工飼養的畜禽20余種,其中秦川牛、關中驢、奶山羊等量大質優。野生植物2 500多種,農林作物87種,尤以小麥、玉米、豆類、蘋果、酥梨、棉花、花生、蔬菜、烤煙、花椒、西瓜等最為豐富。該地區生態系統、植物類型和物種呈多樣性,適宜進行學習、研究、考察,同時珍稀鳥類觀賞、生態農業觀光等旅游特色項目開發潛力巨大。
22 劣勢(Weaknesses)
221 生態環保意識薄弱 由于人們的環境意識薄弱,盲目開發、利用濕地資源,使陜西黃河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天然濕地面積大量萎縮,環境功能與生物多樣性逐漸衰減。目前,陜西黃河濕地的開發利用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生產開發——濕地周邊群眾發展果業、養殖業、種植業等;二是抽黃灌溉——黃河濕地是渭北重要的水源地,東雷抽黃一級站和4個二級站位于境內及其周邊;三是工業用水——濕地北段的發電廠、煉焦廠、煤礦等工礦企業取水排水;四是大集團承包開發濕地;五是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包括“大同至西安客運專線運城至西安段”、“黃陵-韓城-侯馬鐵路”等征用濕地。據陜西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監測結果顯示調查,僅合陽縣內黃河濕地蘆葦總面積由1990年的4 568 hm2減少到2011年的3 166 hm2,減少了307%,荷塘、魚塘、耕地的比例大幅上升,由1990年的121%增加至2011年的429%,蘆葦、河漫灘、河流所占比例則由1990年的866%,下降至2011年的549%。
222 科學管理保護機制缺位 目前,陜西黃河濕地尚未建立起統一的科學管理機制,在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存在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環境保護與生產任務、工程建設與生態功能發揮之間的多種矛盾。在濕地管理保護方面,盡管海洋與漁業、建設、水利、交通和環保等部門都從不同的角度承擔履行了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職責,但是各部門的濕地管理沒有歸口到統一協調機構,未能形成信息共享、聯合行動、分工協作的保護管理體系。雖然在陜西黃河濕地已設立保護區,但管理機構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科學規劃和規章制度,其管理工作也大多停留在一般看護的管理,缺少對濕地保護區功能的綜合研究。此外,我國先后頒布了《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濕地有關的規定,但尚缺乏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的專門法規,法律制度保障缺失直接導致對破壞濕地資源的事件處理缺乏法律依據。
23 機會(Opportunities)
231 生態旅游已成為一種新時尚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生態旅游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潮流。近二十年,世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更為迅速,根據世界旅游組織估計,目前生態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業總收入的15%~20%。在我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上雙休日、黃金周和帶薪休假制的實行,國內旅游人數大幅度增加,據統計2011年國內旅游人數達264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93萬億。僅陜西2011年旅游累計接待境內外游客184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 325億,占全省DGP的1104%。旅游業拉動和支撐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十二五”期間旅游業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32 各級政府為生態旅游發展營造的政策機會 為了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永續利用,2005年成立陜西黃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陜西省政府出臺了《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維護了濕地生態功能,保障了濕地資源永續利用。2007年,國家批準實施“陜西黃河濕地資源保護建設項目”,相繼在韓城、合陽、大荔、潼關四縣、市建立保護站7個,同時配備必需的保護儀器設備。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旅游體制改革,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陜西省旅游管理條例》、《關于突出重點提檔升級推動旅游業大發展的意見》等規定,進一步規范了生態旅游業發展。各種政策規定為改善陜西黃河濕地生態旅游發展條件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生態旅游業已成為陜西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6]。
24 威脅(Threats)
241 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脆弱性 隨著生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許多生態旅游區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和提高商業競爭能力不斷增加或擴大旅游景點和項目,從而陸續出現了一些非生態的旅游景點,這些景點對當地的生態旅游景區的資源系統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與破壞。例如:徒步旅行、休憩、騎馬和野營等活動對植被的踐踏,不僅會導致植物種群以及群落減少、品種改變,破壞土壤的腐殖質層,降低土壤厚度和滲透力,易產生水土流失,還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如喂食、睡覺、繁殖和哺育幼小動物等。同時,旅游者及旅游景區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垃圾等對自然景觀與自然遺跡造成了相當程度的破壞和干擾。
242 周邊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隨著人們對發展生態旅游業認識的不斷深入,發展生態旅游已經成為西部各省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西部地區是我國旅游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資源總量約占全國總量的40%。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旅游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產業,逐步形成了絲綢之路、長江三峽、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九寨溝、喀納斯、黃果樹、桂林山水等一批世界知名旅游精品。西部各省旅游業的發展形成了對陜西黃河濕地的生態旅游,甚至整個陜西省的生態旅游發展的潛在壓力和挑戰。同時陜西省內特別是周邊地區如大雁塔、兵馬俑、華清池、法門寺、華山等景點,開發較早、知名度較高,發展比較成熟,也給陜西黃河濕地的生態旅游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威脅。
3 陜西黃河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 31 保護與開發相結合
黃河濕地生態系統與生物圈是陜西黃河濕地生態旅游區的主要資源。保護、培育黃河濕地生態系統,既是世界保護生態濕地公約和中國法規政策的要求,也是世世代代能夠享有該資源的物質前提。因此。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降低環境的負荷率[7],走發展綠色產業、低碳經濟之路,確保生態旅游健康有序的發展。
32 突出特色與精品開發
濕地許多旅游資源在國內都屬于獨具特色的,如:洽川黃河濕地、古潼關戰場、韓城司馬祠等。要以此優勢資源為基礎,突出自然、文化和區域特色,堅持“高起點、高立意、高水平”開發原則,立足于全國,放眼世界,依據國際、國內旅游市場動向和旅游者需求導向,積極創新,塑造旅游品牌的核心優勢,著力開發旅游“精品”項目。
33 區域協作與產業聯動
黃河濕地是陜西東部旅游精品環線和關中旅游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處在秦晉豫黃河金三角旅游線路的主要地段,與山西的永樂宮、普救寺、五臺山,河南的三門峽、小浪底及洛陽等著名景區毗連,資源優勢互補,可實現秦、晉、豫旅游一體化。同時,黃河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能夠帶動旅游賓館、旅游購物、旅游商貿、食品加工業、旅游娛樂業、傳統手工藝、生態農業、旅游紀念品加工、交通運輸與旅游人才培養等協調發展,形成旅游綜合生產力。
34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與社會參與
濕地生態旅游的發展既要靠政府主導、政策引導,更要堅持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濕地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政府通過制定各項政策法規,統籌規劃指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旅游項目的推介與宣傳等工作,為濕地生態旅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生態旅游產業和各種旅游項目投資與經營,要由企業進行市場化經營,讓企業成為生態旅游產業的主體。要積極鼓勵和引導眾多社會力量進入生態旅游開發領域,形成多方參與共同開發的局面。
35 生態環境評價與環境審計
生態環境評價與環境審計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日益成為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力量。通過對陜西黃河濕地生態旅游區包括地質地貌、水環境、土壤與水土流失及動植物與生態在內的各種自然生態旅游環境和人文生態旅游環境進行調查、預測、評估和監督,促使濕地生態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符合環境保護相關規定,促進環境管理系統的積極有效運行,實現連續監督控制作用,并為陜西黃河濕地生態旅游環境規劃和管理提供基礎依據。 參 考 文 獻:
[1] 王 健,丁武軍,劉運珍鄱陽湖西部濕地保護與生態旅游互動開發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4,21(3):25-28
[2] 施明樂長樂閩江河口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研究[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6,(21)3:16-20
[3] 侯淑敏,向太吉,問思恩,等陜西黃河濕地漁業水域環境分析及保護措施[J]西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2,(42)2:16-18
[4] 常俊霞,馬素英渭南市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1,7:56-57
[5] 張建宏,何翰林渭南旅游產業發展調查[J]宏觀經濟管理,2008,2:41-42
[6] 李靜媛試論陜西旅游現狀及其發展[J]新西部,2010,11:58-60
[7] 李子雙,崔光泉,吳澤新,等基于能值分析的德州市種植業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評價[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3):133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