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龍學
摘 要:教學活動通常指的是以教學班為單位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但是,品德與社會課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通常采用的是教師單一的知識傳授,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授知識,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知識,被動地學習使品德與社會課堂缺乏生機,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多樣化教學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們的教學活動不應該只拘泥于教材,還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課教師要從教材出發,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步實現高效的品德與社會課堂。
一、創設討論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在創設的討論情境中,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彼此之間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但是,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也是經常組織一些討論活動,但是,常常因為各種原因,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加上一些小組中被一些優等生控制,使部分學生只能成為課堂的旁觀者。這些問題的產生造成了討論式教學模式在品德與社會課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教師要創設有效的討論情境,真正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時,由于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認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從事各種行業的勞動者,感受各行各業勞動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了思考:(1)假如沒有清潔工,我們的生活會怎樣?(2)假如沒有消防員,我們的生活會怎樣?(3)假如沒有醫生,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引導學生想一想,并表述自己的觀點。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思考,引導學生認識到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都是無法被取締的。之后,我讓每個學生以假如沒有____,我們的生活會_____進行填空,進而,明確每一次勞動存在的價值,使學生從小熱愛勞動,尊重勞動,進而使學生獲得健康的成長。
二、引導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習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但是,不少教師因為擔心學生是否具有自學能力,經常不敢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學習,總是作為拐杖給學生扶著,或是學生自學之后,教師再按照原有的教學模式,一點點地進行詳細的講解,這樣太浪費時間,而且,學習效率也得不到提高。
例如,在學習《朋友之間》時,因為朋友是學生最熟悉的人,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選擇了自主學習的方法,首先,我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目的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更具針對性。其次,引導學生自學,明確友誼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讓他們明確哪些行為和做法是有益于朋友之間的友誼的,哪些行為和做法會損害朋友之間的友誼,并懂得朋友之間要建立健康的友誼。最后,為了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我還設立了當堂檢測的環節,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有些學生進行渾水摸魚。當然,也為實現高效的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素質教育下,我們的課堂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完善評價體系,營造和諧氛圍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所以,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品德知識,還要讓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學習。因此,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不但可以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找回學習的自信心。但是,在以師為本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評價方式單一,內容簡單,學生基本上對教師的評價是忽略的,使課堂基本上處于緊張、壓抑的氛圍當中,最終讓學生越來越不喜歡學習。因此,教師要突破以往的評價模式,完善評價體系,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進而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和諧氛圍中感受品德與社會課存在的價值。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品德與社會教師,我們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一的,也可幾種形式結合使用,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發展的空間,進而為實現高效的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桂強.《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1).
[2]崔秋德.淺談新課標下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教學,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效率[J].中小學教育,2012(30).
(作者單位 四川省峨眉山市新平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