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堅
摘 要: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是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從四方面闡述了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此長期堅持下去,將會實現培養創造型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創新思維;教學改革
21世紀是創新教育的世紀,中國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先進國家之列,關鍵在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培養創造性人才將成為我們當代教育的主旋律。然而如何正確、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這一資源來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促進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呢?關鍵在于對學生的培養。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進創新意識的培養
實踐證明,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就會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愛好,進而產生自己動手創造的激情。例如,在上《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上冊《神奇的仙女袋》一課時,我創設教學情境,向學生展示幾幅范畫,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了,有的學生贊嘆:“真漂亮!”有的學生驚奇地問:“這是怎么做的呀?”學生的反映也正是我所期望的,于是我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畫畫的熱情,然后再讓學生發揮想象,自由作畫,學生都想一展身手。然而,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是時常能爆發的,需要我們經常去激勵。怎么做呢?
1.巧設問題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當感性認識與人的現有認識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時,人的興趣最大。”如,我在上《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標志》這一節課“分類整理文件”的環節時,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像我們在第7課《我的音樂庫》學過的整理音樂文件那樣給我們的標志也歸歸類呢?”經教師這么一提問,學生自然就想到了在《我的音樂庫》中整理音樂文件的方法,同樣也適合整理標志文件,學習就變得簡單輕松多了。問題巧設“巧”就巧在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有助于學生學習。
2.不厭其問
學生好問是好事,表明他有學習的渴望,教師不能因為他經常提問而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問題的質量如何,一定要有熱情、耐心,正確引導。
3.促其發現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去尋求問題的答案。而且通過搜索,學生自我體驗所產生的效果是無以言表的。
二、在教學中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與時間,并尊重他們的選擇
我們提倡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不過多地干預學生,以免束縛學生創新思維,阻礙其創造力的發揮。因此,我主張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與時間,給他們有自由選擇的余地。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力求緊湊,不拖拉。把一些重要的內容給學生做講解、演示,至于一些簡單、機械的內容則少講或不講。而且,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更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的選擇得到肯定,他在心理上也認為教師認可了他,這就促使他想學并且樂學,思維也更加活躍和開闊。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根據當前問題給定的信息和記憶系統中存儲的信息,沿著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思維活動。而收斂思維為在解決問題中盡可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對眾多的方法進行比較,從中確定出最佳方案,兩者的有機結合更有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那么,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呢?舉例來說,在制作Word文檔時經常會用到網上的圖片,有哪些方法可以將網上的圖片搬到Word當中,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想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思維得以發散。
四、實行因材施教,開發創新潛能
應該說,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性格品質等都不是整齊劃一的,要使所有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維盡可能地發展,必須“因材施教”。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指定他對某一內容進行學習,但并不詳細地給他講解,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對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先讓他們掌握基本的學習內容,扎實地學習,不斷積累知識、鍛煉技能,為創造才能的發揮奠定基礎。當然具體的方法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相應調整。
我們的國家需要創造型的人才,我們的教育也應該培養創造型的人才!而要培養創造型人才,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只有奠定了堅實的創新基礎,才能提高創新能力,這樣我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目標也會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劍平,熊才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孫世杰.開展機器人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
[3]陸霞.以信息技術教育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8).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杜橋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