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蓮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和基礎。在課堂中優化“解決問題”教學,教師可優化“解決問題”教學素材;優化“解決問題”的教學手段,設計開放性的課堂練習;重點突出數量關系的分析。
[關鍵詞]解決問題;素材;數量關系
一、優化“解決問題”教學素材,激發學生興趣
好的題目、素材的特點表現在內容上,它的內容要更具有現實性,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形式方面新穎活潑,從單一的文字形式到了圖文并茂的形式。
1.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呈現“解決問題”的教學素材。課堂中,教師們可將更多的視角投向現實生活,努力挖掘那些發生在學生身邊,同時又暗含著某種數學現象和數學規律的現實問題,以此為突破口進行設計。
2.利用多種媒體直觀地呈現“解決問題“的素材。小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比較薄弱,教學中結合地方特點和條件,大家制作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組織學生制作學具,在直觀形象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規律、公式。
3.以游戲、故事動態地呈現“解決問題”的教學素材。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聽故事、做游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愛好,將課堂教學素材融合到故事與游戲中,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使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化。
二、優化“解決問題”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問題呈現形式多樣化。問題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可以是表格、圖形、漫畫、對話、文字等。如在學習100以內加減法時,教授《小數加法》安排的是這樣的應用問題:梨有26箱,蘋果有28箱(用圖的形式呈現),小貨車一次能裝50箱,這些梨和蘋果一次能運走嗎?為什么?
2.“教師的引導”是學生探究成功的首要條件。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回答思考題為思維主線,學生先學先講,教師后幫后講,把教師的“引”與學生的“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知識,這是引導教學的基本形式。在這種“學生先學先講,教師后幫后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應貫穿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問題—學習—解答—質疑—小結”這幾個環節中,教師的引導是探究成功的首要條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舊知識的遷移、學生之間的合作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達到教學的目的與探究的成功。
3.以學生為主引導探究。在探求新知的過程中運用以學生為主引導探究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討論發表自己的感受,充分體現其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主動獲取知識,這樣獲得的知識才能真正掌握并能靈活運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操作、觀察、交流得出了結論,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獲得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
4.以學生小組合作引導探究。由于學生思維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在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組織學生去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中就應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讓他們在合作過程中互相得到啟發,從而找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和探究,自己把知識的疑點給解釋清楚了,這樣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領會和掌握。
三、設計開放性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應用意識、創新能力
課堂練習的開放性是指設計的應用題的解答方式具有多樣性,答案不唯一,而且是學生熟悉的并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應用題。
1.練習題設計體現條件的開放性。改變以往練習中應用題的每個條件一定都要用到,造成學生解答應用題時不理解題意,把條件拼湊成算式或機械套用解題模式的情況,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改變傳統的應用題中“條件”設置呆板的現象,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放題的開放性、靈活性、多變性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的思維創設更廣闊的空間,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養成創新的習慣,發展創新思維。
2.練習題設計體現答案的開放性。傳統的應用題的答案是唯一的,學生往往只滿足于找出答案。答案的開放性是指應用題的答案可有唯一答案、多種答案、“不存在”答案、無錯誤答案等,來培養學生不斷進取的精神和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3.練習題設計體現解題策略開放性。解題策略開放是指學生運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使學生能從多方位、多角度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