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煥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要組成部分,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擺在重要位置,把握教材,讀寫結合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引導想象;激發興趣;讀寫結合;把握教材;引導積累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要組成部分,它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作為學生進入書面閱讀世界的導游,面對的是六七歲的蒙童,該如何把握好起步階段的閱讀教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總目標及要求為指針,我認為對于起步階段的閱讀教學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抓起:
一、引導想象,激發興趣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擺在重要位置,把握教材。注重情境的投入,使學生喜愛閱讀的興趣感受閱讀的興趣。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就應鼓勵敢于閱讀。讓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從閱讀中尋找樂趣,享受學有所獲的快樂。
例如:我在教學第二冊《松鼠和松果》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程序:講故事——讀故事——演故事——談故事(談體會)。“你喜歡文中的小松鼠嗎?為什么?請說說你的想法。”這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信息激情并主動參與其中,還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課文中,了解了的課文內容后,我這樣對孩子們說:“我知道我們班的小朋友很聰明,你們一定還能幫烏鴉找到更多更好的辦法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熱烈的討論著。有的說:“可以找一根吸管像我們喝娃哈哈那樣,就能喝到水了。”有的說:“烏鴉可以把翅膀當作手使用,將瓶子抱起來喝。”有的說:“烏鴉可以把旁邊那些草摘一片下來,制作成一把小勺子的模樣使用。”還有的說:“找塊大一點的石頭將瓶子砸爛,反正烏鴉又喝不了好多水呀,流出來趕緊喝點也就夠了。”聽著孩子們的想象,我格外開心。
實踐證明,在教學的課堂中采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自主地投入學習,把學習視為享受的樂事,更好的促進學生素質的和諧發展。
二、讀寫結合,課后延伸
讀離不開寫,讀是為寫打下良好的基礎,盡管是低年級的學生,也應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良好習慣。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就是借助讀來學會寫一至兩句生動形象的句子及一段話,為的是對將來的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學《一株紫丁香》一文是一首語言清新生動、感情真摯動人的散文詩,在教學中我用的較多的時間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接著,我設計了“講一件老師關心愛護自己的往事。”“如果讓你去陪伴老師,你會為老師做些什么呢?”這些話題讓學生練習說話,以激發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又用一首贊美老師的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來結尾,使課堂的教學氣氛、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后,我又布置學生去搜集一些贊美老師的詩歌與歌曲,以及名人尊師的故事,并動手做一張能表情達意的精美尊師卡送給自己最喜愛、最尊敬的老師,并開展一次相關的主題班隊活動。讓語文與美術,與生活有機整合,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口語交際、動手操作、信息搜集處理等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知識能力與情感的綜合。
三、把握教材,引導積累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僅靠課內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語文的學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在第五冊的教材中,充分整合了課程理念,將資料袋的使用和課文學習結合起來,是學生用好資料袋,進行課后積累,使其物用其用。例如:在《奇怪的大石頭》一文之后的資料袋為學生提供了李四光經過長期研究,為祖國摘去“貧油國”帽子的資料。學生通過這個資料,反過來再讀課文,就能夠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時候善觀察、愛提問是分不開的。《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關宋慶齡簡介,《孔子拜師》之后提供的關于孔子的介紹,都屬于類似的安排。引導學生學習這些資料,可以課前預習,讓孩子認識偉人小時候就“與眾不同”,而且這些就像我們的生活;也可課后延伸,讓孩子感悟偉人的成功與兒時的因果關系,增強自身的學習動力,覺得自己“也可以那樣”。 整合的課程觀,還要求學生將資料袋中的資料進行整理,最終變成“自己的東西”,豐富語言積累,從而“一物多”。
總之,低年級閱讀教學是學生閱讀的起步階段,面對初學兒童必須從最基本的東西抓起,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涂好底色,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