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數學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與補充,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若不加以合理設計與利用,學生所學就得不到鞏固,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也就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也不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進行深入的反思與改進,本文就如何設計小學數學作業做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長期以來,教師的作業布置更多地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了開放性的作業設計,導致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熱情不夠,影響了學生的創造性,造成班級中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透、后進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就使得學生完成作業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同學間互相抄襲作業的現象屢見不鮮。那么該如何優化課堂,科學合理地設計,確立作業的價值和訓練目標,力求作業訓練的有效性呢?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因時而異
學生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過程,應該在不同的學習時機,合理優化地布置作業。
1.課前作業注重引導性與實踐性
教師在教學新知之前總會安排一些預習作業,然而這樣的預習作業很多只局限于書本上的瀏覽與查閱。這對于學生而言,是毫無興趣可言的,若是貪玩一些的小孩,更是不屑一顧,因而,課前的預習作業應當合理設計。特別是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和基礎,只需要教師合理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來到課堂,課堂將更加精彩。如:在上《百分數的認識》一課中,我提前留給學生的作業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百分數,搜索它們的意義。這樣學生既對百分數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將其留有的疑問帶到課堂,增加課堂教學的生活素材。又如:我在《長方體的認識》一課中,課前作業是在生活中尋找長方體,并“解剖”你所認識的長方體,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課堂作業注重基礎性與提高性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課中的時間對于學生而言,十分寶貴。除了學生聽、議等之外,練習也是十分重要的,這就更加希望教師注重作業的有效性。既要讓今日所學的知識得到鞏固,同時也要設計一些有坡度的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如:我在上《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一課時,我課上的作業是讓學生用數字卡片移動,增加其感性認識,讓小數點向右移動這一知識點得到鞏固與強化。而例3中“0.351千克=( )克”,在介紹完方法,練習了幾道基礎性練習后,出示一題“4.8( )=480( )”。通過填寫兩個不同的單位,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與提高。
3.課外作業注重鞏固性與開放性
課堂中的所學,只有經過鞏固與強化才能使得更加深刻。古人云:“溫故而知新。”故課外作業中,設計一些鞏固性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注重數學練習中舉一反三的特性、注重與實際生活聯系的特性。再加上要把課本中的死知識變成我們生活中的活知識,開放性的練習設計也是必要的。如:我在教學完《圓的認識》一課后,留給學生的作業是:讓學生在平靜的水面上畫一個圓,想想圓的各部分在哪里?學生在完成這一道作業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興趣與積極性,不僅再次認識了畫圓的方法,同時也滲透了對圓各部分的再認識,還培養了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因生而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適應學生的需求,設計一些難易適中的作業,既要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同時又要照顧個別后進生與優等生。這就需要教師明確作業的目標,優化作業的設計,并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合理的評價。
1.作業目標要明確,注重多元性與發展性
一定量的作業要達到的目標,教師必須明確。它不僅為了復習與鞏固,同時要注重實際應用。教師讓學生在作業中完成三維目標,在這里,實踐層面的目標意義更加深遠。作業的設計要運用到生活中,發展數學學習的空間,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如《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中,作業的目標應是,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師的作業應讓學生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與運用,達到三維目標,同時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中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
2.作業設計要優化,注重典型性與啟發性
學生有做不完的題,教師有講不盡的練習,因而要想讓學生做到每一題都熟悉,是不太可能的,同時教師要想在“題海”中選取作業,使其做到作業的有效與高效,就要做到選擇典型性的題,注意題目對于學生是否具有更深層次意義上的啟發性,解決有關此類的一系列問題。如:在《分數除法》一課中,我的作業是一組對比練習,被除數與除數顛倒,通過這種典型題的訓練,讓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通過分數除法在整數除法中的運用,啟發學生發現分數除法法則的實質。又如:在《表面積的變化》一課,我讓學生回家用三種方法切一塊長方體的蛋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讓學生明確何時表面積增加得多,何時表面積增加得少。
3.作業評價要合理,注重公正性與激勵性
作業完成后,一定要給予學生評價。評價的方式很多:教師評,學生評,家長評等等,在這其中,教師的評價最重要。但我認為教師只簡單地以一個對或錯、優或差來評價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不太好,也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完全可以用圈、畫、點等新穎的方式結合評價。有時也許只是教師畫的一個圈,就能使學生恍然大悟。如:求長方體表面積中,“一個無蓋的長方體……”教師只需圈出“無蓋”二字,學生就像受到點化般地機智起來。這樣不用“×”表示學生的錯,學生的自尊也得到相應的保護。而在對學生的評價中,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覺得教師重視自己,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油然而生。但不管是怎樣激勵的評價,都應保持在客觀公正的基礎上,要在學生知道自己錯的情況下鼓勵其努力改正。對于那些做對作業的學生,要發現他們的可取之處,不時地用“棒”“奇”等字眼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
如果說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種藝術,那么學生完成作業就是一種創新。教師要讓學生在無形中,通過作業的有效練習,鞏固新知識與技能、發展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生的益友,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