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楚林
[摘 要] 為提升中學數學教材的質量,編輯要以“知識”創新“知識”,從教材內容、例題素材、呈現方式、物質形態四方面開拓創新。
[關鍵詞] 中學數學教材 編輯創新 整合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6-0028-02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 textbook, the editor should innovate“knowledge”by“knowledge”.The editor can take the best points of the other mathematic textbooksto enrich the content. The editor can synthesize the relevant knowledge in the mathematic textbook and change the textbooks form creativel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 textbook Editing innovation Integration
文化產品的生命在于它所傳播的文化內容的質量,而高質量的內容是作者和編輯的共同創造。中學教材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關系到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因此對內容質量的要求更高。教材編輯要以“知識”創新“知識”[1],充分發揮主動性,做好教材的編輯創造工作。本文從四個方面,分析中學數學教材的編輯創新。
1 發現并超越,創新教材內容
文化需要發現。中學數學教材作為文化產品的一種,同樣離不開發現。既要發現優秀作者,也要發現不同版本中學數學教材的優點,充分吸收、借鑒它們的優點,并設法超越。因此,對中學數學教材編輯來說,當教材編寫隊伍選定后,主要的工作就是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發現國內外中學數學教材的優點并在新編教材中加以借鑒和超越。無疑,編輯如果能不斷“發現并超越”[2],將極大地促進教材質量的提高。
筆者在2011、2012兩年間參與湖南教育出版社組織專家編寫的《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七—九年級)(以下簡稱“湘教版數學”)的編輯工作時,就對國內現行所有版本的初中數學教材及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出版的《新紀元數學》(第2版)、朗文香港教育出版的《數學與生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中學數學教材等,進行了認真比較和研究,并將它們的優點創造性地吸收融入到湘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中。例如,筆者發現一些版本的初中數學教材用“知識結構圖”(如圖1)來小結每章的知識點,于是認真學習、研究這些結構圖的優點與不足,從知識的科學性、嚴密性等角度對它們進行改進創新(如圖2[3]),并將創新后的結構圖編寫進了湘教版數學教材中。
2 綜合各科知識,豐富例題素材
自20世紀末開始,世界科學技術與學術發展出現綜合化趨勢,知識在分化中出現新的綜合,不同學科之間邊界逐漸模糊,解決人類社會遇到的大多數重大問題都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因此,為適應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在編寫湘教版數學教材時,編輯和作者創造性地將各學科知識組合到例題中,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比如,在傳統湘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一章 有理數》中有一道習題[3]:
將下表中6個數按大小順序編號,最小的數為1號,最大的數為6號:
在編寫新版教材時,筆者通過編輯創新,組合地理教材中的有關知識,將習題改編為:
請將圖中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各洲的最低海拔值用“>”連接起來。
又如,筆者將“動物園給成年麥哲倫企鵝進行體檢稱重”這一新穎素材與“有理數的加減”進行組合,創新出如下例題:
動物園在檢測成年麥哲倫企鵝的身體狀況時,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稱體重。已知某動物園對6只成年麥哲倫企鵝進行稱重檢測,以4kg為標準,超過或不足的千克數分別用正數、負數表示,稱重記錄如下表所示,求這6只企鵝的總體重。
通過組合不同學科的知識素材創新數學例題內容,不僅能增強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掌握和運用。而且,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盡,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編輯更應不斷地將新知識組合到教材中,不斷地豐富和創新教材內容。
3 以人為本,創新教材呈現方式
教材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不斷變遷的過程,不同時代的教材,采用的呈現方式不同。現在是讀圖時代,視覺文化已經深深地影響人們的閱讀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4]。中學數學教材中純理論、抽象的知識較多,這些理論對于大多數中學生來說,都不容易理解,因此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湘教版中學數學教材在編寫時,特別對教材的呈現方式進行了創新,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分別采用卡通、圖表、漫畫等形式呈現相關內容。
比如,湘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原稿第三章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驟的歸納是這樣呈現的: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驟如下:
第一步,將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去括號;
第二步,移項,合并同類項,將原方程化為ax=b的形式,其中a,b為常數,且a ≠0;
第三步,在ax=b的兩邊都除以a,得原方程的解為x=。
在編輯加工時,筆者結合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特征,以科學性、準確性為原則,將上述純文字表述創造性地改編為圖表形式(見圖4)。
通過創新呈現方式,使教材呈現出新風貌,既能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審美享受,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過去牽著學生走路的狀況,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問題,去主動探索知識規律。
4 整合資源,創新教材物質形態
信息科技的發展創造了多種新媒介,新媒介時代的編輯活動,要更多地受到新媒介的影響和遵循傳播學的規律,不斷創新編輯的內容和形式[5]。教材“數字化”,成為教學發展的需要和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學教材的編輯出版,也必須順應這種變化,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特點,充分利用數字時代的科技成果,通過整合不同形式的文化資源,創新教材的物質形態,更好地滿足學生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不同需求。比如,可以借助聲音、圖像等現代技術整合教材、教師用書、學習指導書、檢測題等各種資源,建立習題數據庫,建立在線輔導平臺等。
總之,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材編輯,要有“大文化、大媒體、大編輯”理念,要有“為廣大師生服務、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思想,要“以人為本”,了解師生需求,以促進教材發展為己任,努力學習新技術、新知識,培養發現能力、組合能力,善于創新教材呈現形態和資源整合方式,順應數字化閱讀和復合出版的趨勢。
注 釋
[1]梁春芳.從“做嫁衣”到“決策人”的角色轉換[J].編輯學刊,2007(5):34-37
[2]賀圣遂.關于編輯創造力的思考[J].中國編輯,2010(3):11-15
[3]嚴士建.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4]鄢明定.“讀圖時代”與圖書編輯[J].編輯之友,2011(6):39-41
[5]鄒琳.基于新媒介的編輯創造活動[J].華章,2012(2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