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信用缺失現象,已嚴重的制約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如何構建會計信用體系,重塑會計誠信,凈化會計執業環境,已成為政府和學術界所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文在會計信用體系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從分析會計信用的現狀和原因入手,提出了構建會計信用體系的原則和構建信用體系的策略。
關鍵詞:會計信用;會計信用體系;構建
一、會計信用體系的相關理論
(一)會計信用體系。會計信用體系則是一種社會機制,是社會信用征信機構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行業準則等,搜集、加工處理并且向社會公開提供企業或單位的會計信用信息的一個涵蓋全社會的操作系統。它旨在建立一個適應會計信息交易發展的市場環境,推進一國的會計市場向信用經濟方向轉變。這種機制會建立一種新的市場融資規則,保證一國的會計市場走向成熟,進而保證整個資本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二)會計信用體系的框架。會計信用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以市場交易者為主,通過對各單位和會計人員進行激勵約束,切實貫徹“守信者多助,失信者寡助”的信用意識,這一層面是會計信用體系的基礎;二是以法律法規為主,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相關部門有法可依,使會計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評價及后續的激勵約束成為現實,這一層面是會計信用信息的制度保障;三是以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各部門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總體協調,推進信用管理的立法,加強失信懲治機制的建設,加強征信行業的管理,這一層面是會計信用體系的執行。
二、會計信用現狀和原因分析
(一)體制問題為會計信用缺失創造了“條件”。我國經濟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政企不分、產權不明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入,政府和企業雖然在形式上已經逐漸分開,但實質上仍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方政府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要求企業保值、增值,而與此同時,工商、稅務等部門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狀況審核都較為寬松,這就為造假創造了條件。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走一條只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的路,把對企業的評價注意力都集中在利潤、投資報酬率等指標上,而較少關注一些非財務評價指標;只強調企業“最后做的結果如何”、“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而不問企業是通過什么程序和什么措施達到這種結果,于是大多數企業為了達到某種結果開始會計造假,加上尚不健全的監督機制和偶然得手的僥幸心理,使會計失信現象越來越嚴重。(二)失信的社會環境使會計難以獨善其身。當今社會,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欺騙”和“虛假”現象,信用匱乏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會計信用的基石搖搖欲墜。毋庸置疑,在這種社會和市場條件下,人們逐漸淡化信用意識,最終形成扭曲的社會現象:制假販假者可以獲得高額回報或者達到某種個人目的,守信者卻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借助會計之手來達到造假行騙的目的。會計人員由于受自身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限制,憑一己之力往往很難頂住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和干擾,于是,自然就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此背景下,我們很難苛求會計人員能夠獨善其身。(三)法律約束弱化,懲治力度不強是會計信用缺失的動力。由于我國缺乏主要針對誠信的專門法律,以及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在一定程度還廣泛存在,因而無法起到有效遏制會計造假行為的作用。盡管《會計法》規定單位負責人既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擔負責任,同時還要對本單位保存和提供的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擔負責任,但在實施處罰的過程中,法律責任僅針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并不一定包括單位負責人。我國的《證券法》及《刑法》對會計造假的處罰也比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輕得多。并且,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難以落到實處。
三、構建會計信用體系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會計信用評價體系。這是會計信用體系建設首要工作,目的在于為會計信用體系建設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建立會計信用等級評價制度的內容包括:1.成立評定機構。首先,應改變現在政府對信用產業的管理模式,成立民間機構主導的信用評定機構,充分發揮市場的功能作用;其次,政府通過立法、定規矩、行政等手段由政府部門公布有關數據,包括工商行政部門、金融單位、司法部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稅務部門、地方政府和其他各部委、局、辦的一些企業資料。加強市場秩序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為信用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再者,為了完善建立信用體系,信用評定機構應建立資料庫、信息庫。2.明確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以下7方面:單位負責人重視、支持財會工作的情況;會計機構設置及會計人員配備情況;建立并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情況;財會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情況;會計基礎工作情況;依法接受注冊會計師審計情況;執行國家財稅政策和財經紀律情況等。其中,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以往的信用記錄和會計信息質量是最關鍵的考核內容。3.制定評價標準。關于評價標準我們可以參考目前各地在進行會計信用等級評定時實行百分制,考核得分高于90分的,評定為A類單位;考核得分高于75分低于90分的,評定為B類單位;考核得分高于60分低于75分的,評定為C類單位;考核得分低于60 分的,評定為D類單位。(二)借助網絡平臺建立會計信用檔案。會計信用檔案是會計信用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會計信用信息有效性的關鍵保障,就目前來看至少應該包括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和企業組織等三類人員或組織的信息。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信用檔案應當由獨立的社會中介信用評價機構根據其征信情況來建立,并直接通過中介機構內部的信息交換平臺向社會公開有償提供;而會計人員和注冊會計師作為企業或事務所內部職員,應由其單位內部根據其執行工作過程中履行職業道德規范的情況來建立,這樣可以利用我國已有的檔案管理體系,但要在此基礎上增加有關信用信息。個人信用中介機構可根據具體情況有償取得企業的個人信用檔案中可公開的部分(即不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然后,與通過其他途徑所取得的個人信用信息整合在一起構成較為完整的個人信用檔案,并向社會有償公開提供。(三)建立完善會計信用監管體系。1.規范對信用評估機構的管理。加強對信用評估機構的管理,可實行會計信用結果的年度復查制度。對于不符合相關規定評定標準的單位,要重新調整其會計信用等級,并將調整結果備案并向社會公開;單位會計信用等級評定后,非經復查不得向上一等級調整。2.建立失信約束和懲戒機制。這是會計信用體系正常發揮作用的保障。對失信者和失信行為不能給予及時、有力的懲戒,就是對失信者的鼓勵,對守信者的懲罰。因此,應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道德等多種手段,使失信者付出與其失信行為相應的經濟和名譽代價,直至被市場淘汰;使守信者得到各種方便和利益,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不斷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葉陳毅.會計信用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岳上植.會計誠信體系構建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5(4).
[3]舒惠好,王宏.會計信用體系建設的有益嘗試.會計研究,2004(2).
作者簡介:顧秀秀(1989.8-),女,江蘇姜堰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本與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