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俐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思維與興趣是相輔相成的,密不可分的。一個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很濃且思維又非常敏捷,那么學生就能夠主動對新事物進行探索創造。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對學習的反映思路也才能最清晰。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善于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并在興趣中培養思維能力,在思維培養中要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
關鍵詞:思維;興趣;小學數學
在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數學課程對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是每個教師十分關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點,積極地進行教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從心理角度而言,了解學生,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教學,對教學將會起到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就是一個重要方面,興趣能激發大腦組織,加工有利于發現事物的新要素,并進行探索創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有效的,它能使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培養觀察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培養觀察能力是學生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學會在觀察時透過事物表象,抓住本質,發現規律,達到不斷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我認為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積累都是通過觀察實踐而得到的。沒有觀察就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推理、概括和創造性,所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去觀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二、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著名的心理學家托蘭斯說:“我們要想創造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賞的環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可見,和諧的富有創造性的情境,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傾注極大的熱情,把每節課都當作一份珍貴的禮物奉獻給學生,用熱烈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激起求知欲望,方便其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如,在學習“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先讓學生列舉一些能被2、5整除的簡單的數,老師一下就能判斷它能不能被2或5整除,不信,你們來考老師!學生紛紛舉手說數,我都能準確判斷。學生的情緒高漲,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躍躍欲試,想體驗成功的歡樂,從而增加了探索新知的
興趣。
三、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信息技術是直觀教學的高科技手段。直觀教學讓學生手、眼、腦多感官并用,能直接說明問題,能幫助理解問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由直觀感知上升到抽象理解,讓教學很輕松,很愉快。
四、動手操作,培養學習興趣
數學活動課,不同于數學課堂教學,讓學生動手動腦是活動的主題。例如,在教學“重量單位”時,我讓學生親自實踐,輕到文具書籍,重到人體重量,體會“克”“千克”的進率,然后觀察、想象“噸”的重量。這樣學生在動手動腦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樂學,學習興趣也非常濃。豐富了感性認識,拓寬了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讓每一位學生都養成愛問問題的習慣,讓所有的學生都知道自己有權利和能力去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以下是我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幾點看法。
1.運用啟發誘導,激發學生思維
教師要學會針對不同的學生能力差異,采取不同的適合于學生的教學方式。面對同一個問題,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盡快地接受。如果對題意不懂,便可采用啟發、舉例的方法讓學生接受,發現突破口用通俗易懂的手勢或圖形來化繁為簡。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和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掌握教師的方法下,通過發散性思維,明白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從而產生愛動腦筋、思考問題的習慣。
2.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這一點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善于發現教材中所隱含的深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師還應將拓展意識運用到數學課上。例如,涉及語文知識,可以多講一些與其相關的,讓學生理解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從真正意義上產生對知識需求的渴望。
3.激發學生懷疑,促進學生思維
“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創新。教師要想讓學生思考創新,必須善于設疑、激疑。例如,我在教學“求平均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先每人發給一張32開的白紙,然后讓他們量出這張紙的厚度。(學生量來量去量不出,由此展開探索。)學生有了疑問,情緒高漲,討論后得出:可以幾十張紙疊起來量,然后求出一張的厚度,這樣就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學生對數學興趣的產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慢慢地積累和影響,一旦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那么學生會對學好數學產生很強的自信心,會不懈地學習數學知識,甚至會在數學方面做出一些貢獻。
(作者單位 晉城市澤州縣巴公教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