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他律與自律具有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區別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者運用自我教育方法,使教育客體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能做到自我選擇、自我內化、自我控制。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他律;自律;自我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5 — 0026 — 02
他律與自律作為兩種不同的約束方法,各有側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合理運用他律與自律之間的辯證關系,就可以使兩者在互補當中充分發揮作用,取得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一、他律與自律的內涵
他律與自律原是倫理學中的一對范疇。他律是指將已經形成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外部的約束力量,并輔之以社會輿論和社會獎勵等手段,促使人們在思想上和言行上遵規守紀。從道德層面來講,他律意味著道德主體的行為所根據的道德標準主要受外在根據的支配和調節,即道德主體的道德行為并非是出自于主觀的自覺行為,而是受制于外界影響的無奈之舉。從動機的角度來看,他律還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行為。因為倘若自己不按照普遍被遵守的道德規范去做,那么自己就要承擔因不守規則所帶來的種種后果,如承受社會輿論的壓力或面臨降職、減薪的境地等。由于對這些后果的忌憚,一個人很可能在主觀上沒有做道德行為的動機,卻在實際上做出合乎社會規范的道德行為。從中可以看出,由他律所約束的道德主體只是被動地回應社會的道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他律就是指施加于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它們都是外在于教育對象的外部約束。
自律是指主體依據信念或倫理良心,憑借內心的自省和自覺來調節自己的言行。自律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主體有自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追求。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能自覺自愿地接受來自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遵規守紀被視為是理所當然,而不是由于外力所迫不得不然。二是在接受道德規范制約的基礎上使自己的心靈與之相契合,從而拋卻了道德規范的外在性,使之轉變為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內在要求。這是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我追求的更高級的自律階段。如果說他律對于主體來說是“應該做”,自律對于主體來說就是“要去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自律就是要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約束,使教育客體把外在的要求內化為心靈深處的動力之源。
由以上對他律和自律這一對范疇的解釋可知,他律是外在于主體,對主體進行規范和約束的力量。他律的過程依靠的不是主體的信念或倫理良心,而是外力規束。這不但致使主體喪失自覺和自為的主動性,而只是一味地服從權威,而且還使法律制度體系難以良好運作,導致“人治”當道。道德他律具有約束性、權威性和被動性等特點。由于道德他律采用的是一種否定人的主體價值的方式,使人產生如果不按照規范行事就將承擔其后果的畏懼心理。這種外部壓力往往又使人不得不為了迎合外部規范而以虛假的行為敷衍了事,所以非常容易造就雙重人格。自律所依靠的不是外部的強制力量,而是出于對作為主體的人本身的尊重,強調憑借主體的自主和自覺去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體現主體的內在需求和價值。在自律的過程中,主體逐漸意識到對自己和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正是這種責任意識使主體能夠自覺地把自我實現與為社會做貢獻兩者結合起來。與他律相比,自律具有自覺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等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自律側重于強調自我完善,也就是說教育過程主要是靠自我主導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者就可以完全袖手旁觀,否則就會使受教育者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絕對自由”中。這就要求教育者在了解受教育者的前提下,對之適時加以啟發和引導。
二、他律與自律的辯證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他律與自律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相互區別。他律強調的是外在力量的規范和約束,自律則更多地體現出主體的內在力量的主導性,因而兩者可以在思想教育過程中達成互補:他律使主體尊重社會和他人利益,約束個人的任性;自律則使道德主體通過自省達成對社會規范的認同,自覺接受社會規范的約束并能將其內化為道德信念。
第二,相互依存。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礎,主體在沒有形成自律之前需要他律加以約束,如果沒有他律就很難在日后形成有效的自律;但是僅停留于他律是不夠的,他律還有待于發展為自律。主體只有在形成自律之后才能化被動行為為主動,因而才能有更大的動力去促進自我實現與為社會做貢獻。
第三,相互關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達到教育客體的自律,教是為了不教。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他律,因為它為主體之間的互相交往提供了一套可被普遍遵循的規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自律,因為只有在自律中主體才能形成更加明確的對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意識。
教育主體的教育與管理和教育客體的自我教育是外因和內因的辯證關系。教育主體的教育與管理要通過教育客體的自我教育發揮作用。人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須通過人們自己的思想矛盾運動來實現。教育者的教育和管理活動只是一種外因,永遠不能代替受教育者的認識、內化活動和實踐、外化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歸根到底要取決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啟迪客體的自我教育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求教育者把正確的思想和道德規范傳授給廣大群眾,更重要的是要求人們通過自身的思想矛盾運動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客體同時也是教育主體,因而教育客體能以主體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去完成教育過程。自我教育要求教育客體有較強的自律性,在自身的思想矛盾運動中能憑借自律使正確的思想戰勝錯誤思想。
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自覺地運用群眾性的自我教育方法,啟迪教育客體的自我教育能力,促使人們開展積極的思想活動。同時,人們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在外部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只有經過教育才能培養和發展人們自我教育的能力。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又反過來促使人們更好地更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增強和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所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不教育?!彼枷胝谓逃哪康?,最終是要使人們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進行自我教育。那么,如何才能使教育對象擁有自我教育能力呢?
首先,要引導教育對象逐步培養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人明確地認識到自己是一個能自主地決定自己的行為,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個體,這也就意味著人具有自由地選擇目的的能力。主體意識是一個人能自覺行動的關鍵,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教育對象因為主體意識薄弱,導致其行為過多地受外部環境影響的現象。因而,在教育過程中要著力于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的培養,使他們能夠按照內心的信念或道德準則而不是根據外部力量影響而行動,成為自主自決的行為者。
其次,要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一經確立,就意味著教育對象已經具備了自我選擇、自我決斷的能力了。面對這樣的教育對象,教育者切不可以權威的姿態武斷地評判教育對象的行為。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就是要把教育對象作為一個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有著充分理解,對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有著合理規劃的人來對待。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就需要教育者充分尊重教育對象出于自覺的行為和選擇。當然,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并不意味著凡是教育對象根據自己的判斷所做出的決定和行為都應該贊成和支持。在以下兩種情況中教育者就應果斷地對之加以勸阻:一是其行為觸及甚至傷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時;二是其行為對其本身造成不利影響時。
最后,要多維度地培養教育對象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可以在短時間內培訓而成的能力,而是一項包括獨立分析、自我糾錯和自我監督能力在內的綜合性能力。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從多個維度來培養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自我教育能力的多重維度當中,獨立分析能力是最為基礎的,具備了獨立分析能力就意味著不再盲目地聽從和信任某種具有煽動性的說法或理論,要靠理性去判斷和識別真、善、美并能夠自覺地抵制假、惡、丑。獨立分析能力的形成除了要培養教育對象的理性判斷能力之外,還需要教育者盡可能地為教育對象提供足夠的信息,使之擁有寬松和自由的環境。自我糾錯能力是使教育對象克服觀念和行為中的錯誤成分,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的重要因素。進行自我糾錯的前提是需要對自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罢J識你自己”——這句鐫刻著德爾菲神廟上的箴言至今還在警醒著我們,在我們致力于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的同時,對自己的了解究竟達到了哪種程度。那些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在實際行動中改正自己錯誤的人是可敬的。老子在《道德經》中用“強”來形容那些能夠戰勝自己弱點的人,因為凡是人就有弱點,能夠戰勝自己的弱點本身就是一項莫大的優點。如果說自我糾錯是達致自我完善、培養自我教育能力的階梯,自我監督能力的培養則是實現自我教育的保障。一個人在沒有其他人監督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行其所當行,就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獨自一人時不做壞事、丑事,沒有庸俗的表現的人,才是真正的人。1”這種自我監督與儒家所倡導的“慎獨”有異曲同工之妙,如《禮記?大學》中所言:“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多數人,雖然在公開場合由于有其他人的監督尚能克制自己,但在個人獨處時,往往還做不到不欺暗室。因此,培養教育對象的自我監督能力是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一環。
他律與自律并不是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是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兩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他律作為一種外在的約束力量如若不能與教育對象的自律相結合,就不可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是一種道德規范,它不像法律規范那樣可以對違法者采取強制執行的手段,而只能一方面強調自律,幫助教育對象樹立道德信念;另一方面重視他律,以社會輿論和道德風尚引導和規范教育對象的言行。只有合理運用他律與自律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使教育對象由內而外地認同并自覺遵守已有的道德規范。
〔參 考 文 獻〕
〔1〕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杜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