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玉
摘 要:主要論述了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教育教學現狀中的以故事為興趣、以高分為興趣到以知識本身為興趣的逐層推進,指出學習歷史的最大興趣應是對宇宙人生的自身積極主動的探索,使其融入生命成為人生信仰的境界。
關鍵詞:歷史學科;學習興趣;探究性學習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是學習知識的最佳狀態。每一個學有所成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沉浸在所學的知識之中,對知識之外的事物不感興趣。宋朝楊誠齋說:“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早餐。”物理學家安培可以把計算寫在鬧市的車板上。練功夫的說:“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數學家陳景潤思考問題時碰到一棵樹,居然可以拍一下樹說:“同志,請讓一下。”不理解的人,就會認為這樣的生活沒有樂趣,其實錯了。正是這樣的樂趣,才是融入生命本身內在的樂趣,是人的生命難以企及的積極而又高雅的狀態,是人的生命獲得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的狀態。唯有這樣狀態下的生命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生命。作為一個教師,自己本身就該追求這樣的生命狀態,并進一步引導自己的學生走向這樣的生命狀態。真正的教育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領學生的精神追求,升華學生的生命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使小學生愿意學習》中說:“很明顯,如果兒童對學習沒有一種歡樂的喜愛,沒有付出緊張的精神努力去發現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動和驚奇,那是談不上熱愛科學、熱愛知識的。為了使兒童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他有一種豐富多彩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他在《興趣的秘密何在》中說:“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迎,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興趣的源泉則藏在深處,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發現它,而很常見的情況是,這個‘攀登‘挖掘自然萬物的實質及其因果聯系的過程本身就是興趣的重要源泉。”
在我個人的經驗范圍內,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歷史科目缺乏大專院校畢業的專業教師,歷史科目的教學常常由語文教師兼任。語文教師往往有廣博的知識,所以靠著這個廣博的知識,有些歷史教師能博得學生的喜愛,而喜愛的主要原因是聽故事,那種圍繞教材內容精選的故事往往是學生的興趣所在。并且我發現,這種故事性很強的教學逐漸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今天,包括《百家講壇》在內的講座,都是故事加個人感悟這種類型的。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教學經歷,特別是冷僻的故事,這樣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又讓學識淺陋的學生敬佩得五體投地。然而一旦故事準備得不妥帖或是不精彩,學生就會垂頭喪氣,提不起精神,這時我在苦苦思索答案。后來發現,這種僅停留在知識的某一個細微點的膚淺的做法,是無法滿足才智日漸成長的學生的要求的。喜歡講故事的歷史教師應該發現,自從電腦因特網普及后,我們講故事越來越難,因為你剛起個頭,就有個別學生在下面插嘴,教師一聲怒喝,學生才不敢做聲。這說明學生看過你講的故事,故事不新鮮,不能激起他的興趣。
更高一個層次的歷史教師,能讓故事和知識聯系得很緊密。這種教師比一般教師高明就在于:他不僅有故事,而且考試所必備的知識他能一點不漏地教給你。這種教師很厲害,更受學生的歡迎。因為學生在聽完故事后能拿高分。學生課堂上聽著天南地北的故事,然后教師從故事中歸納考試需要的知識點,并且把考試時這些知識點可能出現的題型和答案都給了學生。當學生在考場上時,發現每道題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輕松完卷還能拿高分。這種情況的實質是學生學習帶有功利性,能獲得功利就有興趣,不能獲得功利就會失去興趣。教師的興趣在于讓學生得高分的同時,自身還能獲得學生、領導、社會的贊揚和這些獎勵帶來的物質享受。很顯然,師生兩者都并非是對真理本身有深厚的強烈興趣。這就是許多初中歷史能拿高分的學生,在高中文理分科時,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理科的原因。
對于這一類教師,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中說:“校長教師們既將教育看作權勢和金錢的階梯,學生們自然也將教育看作取得資格的階梯。”他又說:“我的意思,再簡單地說一說:教育者須對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對于他的上帝一樣;教育者負有健全的人格,尤須有深廣的愛;教育者須能犧牲自己,任勞任怨。我斥責那班以教育為手段的人!我勸勉那班以教育為功利的人!我愿我們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信仰的人!”吳非也在《你不該太功利》中說:“人沒有信仰,是很可悲的;人的信仰是假的,則很可怕。”
更高一層的教師,他們以教育為自己人生的真信仰,以真理為自己人生的真價值。我曾經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所鄉村中學中有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學生在這里做歷史教師。這位年輕的教師課上得非常精彩。然而,因為對這一學期的知識深度和廣度沒處理好,結果他沒有完成該學科這一學期的教學內容,領導和家長的批評不絕于耳。不久,這位年輕的歷史教師離開了這所學校,可是他的學生在后來的人生中,上大學時都選擇了歷史專業。我常常對此感慨萬分,短短一期的教學時間,這位年輕的教師居然可以將歷史學科的真樂趣植入學生的生命本體,這需要多么強大的人格魅力啊!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堅信,探尋真理的過程是快樂的。任何學科,任何知識都不例外。對學生的尊重和愛心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門。每個教師都可以捫心自問,那個不喜歡你這個教師的學生,你對他的情感態度又是怎樣?如果敞不開學生的心,說明一個教師自身的道德才華不足以折服學生。
打開這一扇門后,教師應該真誠地引導學生探尋真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對教師和學科的興趣都有了,但是問題是,有些知識學生弄不懂,因為不懂而漸漸失去了對學科的興趣。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并且這種思考必須有生活作為基礎。學科活動要多,也就是說要培養學生生活中的智力活動。按照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觀念,任何學科的真理必能在生活中運用。例如,我教學中國近代史,我讓學生把當時社會的中國人進行分類。其實這不難,學生討論一會就出來了,有農民、手工業者、地主、商人、企業家、皇帝貴族……然后讓學生把這些有共同利益的人分到一起,于是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等社會階層就出來了。出來以后,再分析這些階層的利益矛盾,一部中國近代史就鮮活了。有一些抽象的歷史概念像國家(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階級、法律……這些東西,教師即便不給學生概念,但是學生已經懂得知識本身,今后當歷史知識更深一層的時候,一點就透。
人的生命來之不易,轉瞬即逝。我們整個人類都在浩瀚的宇宙中探尋生命的真正意義。從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周國平先生在《走進一座圣殿》中說:“生命的意義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但這不等于說,凡是過著這種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我們常聽說:“讀史使人明智。”一個歷史教師應該深入學生的心靈,深入知識的海洋,帶領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尋找一個個體生命與社會宇宙的諸多聯系。生命不止,探索不息!這樣才能真正地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恒久的興趣。因這興趣而樹立人生信仰,樹立生命的精神支柱,百折不回,鑄造美麗人生!
參考文獻:
[1]劉鐵芳.新教育的精神:重溫逝去的思想傳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8.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06.
[3]吳非.不跪著教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
[4]周國平.思想的星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05-01.
(作者單位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黃土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