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芝
摘 要:新課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已成為國際數學教育共同關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不但要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讓學生領會數學語言的真實含義,而且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發展數學語言的能力,并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
關鍵詞:數學語言;學生;培養;表達能力;規范;指導閱讀
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數學語言日益成為人們交流的重要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是指表述數學定義、定理、法則、公式、思路、方法等的語言。數學語言可分為抽象性數學語言和直觀性數學語言,包括數學概念、術語、符號、式子、圖形等。數學語言又可歸結為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類。各種形態的數學語言各有其優越性,如,概念定義嚴密,揭示本質屬性;術語引入科學、自然,體系完整規范;符號指意簡明,書寫方便,且集中表達數學內容;式子將關系融于形式之中,有助于運算,便于思考;圖形表現直觀,有助于記憶,有助于思維,有益于問題解決。
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已成為國際數學教育共同關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基礎。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眾所周知,能力和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緊密相關。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不想使知識變成僵化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主要的創造工具。”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交流數學思想,正確表達數學觀點,就必須具備較強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當學生把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用一定的方式通過數學語言表達出來時,學生的思維才會更加清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才會更加深刻,也只有當學生正確、熟練地運用數學語言時,學生才能看懂數學書、聽懂數學課。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呢?
一、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
數學具有高度的科學性。無論是下定義,還是做判斷,都要求用詞恰當,描述貼切,不允許有絲毫偏差。教學中教師應嚴格要求學生規范使用數學語言,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不少學生容易將生活語言混同于數學語言。例如,將“數”說成“數字”,“數量”說成“數據”,“除以”說成“除”,“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不能說成“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叫做方程”。“長方形的周長等于長加寬的和乘2”不能說成“長方形的周長等于長加寬乘2”。學習分數的意義時,經常會有學生說“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兒的“■”表示的是部分與整體的對應關系,應該說成“每份是這個圓的■”,或者使用指示代詞,說成“每份是它的■”……只有準確地表達概念,才能正確地理解概念,從而逐步養成嚴謹、縝密的思維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讓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科學地進行判斷,邏輯地進行推理,正確地掌握數學知識并能準確地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讓學生領會數學語言的真實含義
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許多數學概念都有一些關鍵的詞語,教師在引導學生經歷概念形成過程的基礎上,還應幫助學生仔細剖析這些關鍵詞語的含義,從而學會使用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例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周長”這個概念時,可以引導學生對“邊長”“一周”“長度”這三個詞語加以剖析;認識“方程”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未知數”“等式”這兩個詞語加以剖析等。學生經歷了對這些關鍵詞的剖析過程,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準確、規范地使用數學語言。
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展數學語言的能力
1.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抓住每一節課的每個教學環節,結合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說話訓練,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有說話的機會。可采取個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等形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說圖意、說算理、說思路、說解題過程、說操作過程、說分析過程等。低年級可以要求學生先想后說,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中年級可以要求學生有條理、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可以利用教具圖表直觀演示,訓練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敘述解決問題的條件、問題,分析思路和解題過程,讓學生口頭敘述解題思路,口頭敘述數量關系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解題能力、發展了思維的靈活性。高年級則可要求學生逐步運用數學語言準確、簡練且有根據地進行表述。通過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2.多讓學生小組合作運用數學語言交流
如,在“分數乘法”中的一道題:你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或說明■×■=■嗎?
生1:用折紙的方法驗證。先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平均分成兩份,再對折兩次,這樣就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張紙的■。(圖形語言)
生2:化成小數驗證。■×■=0.5×0.25=0.125=■(符號語言)
生3:就是把“1”平均分成兩份,“■×■就是把■再平均分成四份,這樣就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文字語言)
教學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問題隨機恰當引導、點撥,讓學生靈活運用各種形式的語言積極參與交流,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
數學課本中的語言,準確、規范、嚴謹、邏輯性強,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數學課本內容的呈現方式形象生動,非常適合學生閱讀課本。通過閱讀課本,學習陳述各種數學事實的方法和用語,逐步養成使用準確、規范的數學語言的習慣。
總之,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教師必須在實際教學中深入鉆研教材,為學生提供學習和使用數學語言的機會,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旗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