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奕欽
摘 要: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是黨和政府為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該文介紹了金寨縣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所取得的成效、特點及前景,分析了制約因素,提出了具體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98-03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加大對山區農村的投入,加快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是促進山區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早日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意義十分重大。本文以金寨縣為例,對山區縣農機化發展的現狀、成效、特點、制約因素及前景進行分析,并提出進一步發展農機化的對策措施。
1 金寨縣山區農機化發展概況
1.1 農機化發展現狀 金寨縣地處皖西邊陲、鄂豫皖3省交界的大別山腹地。該縣平均海拔高度為500m,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森林茂密,豐富多樣的環境資源,為多層次發展具有山區特色的生態型產業提供了可能。全縣國土面積3 834km2,山場面積287 333hm2,耕地22 667hm2。轄區內23個鄉鎮,1個現代產業園區,有65.2萬人,是“茶王”六安瓜片的原產地,茶園9 500hm2,可采用桑園2 667hm2,板栗34 933hm2,油茶7 533hm2。盛產天麻、香菇、木耳、靈芝、西洋參和茯苓等中藥材,糧食自給自足,茶葉及其他農副產品是全縣農民的經濟支柱,占總收入的70%以上。近年來,隨著國家的農業綜合開發、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的加大,各級政府和農機部門的推動,山區農機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糧食和茶葉加工全部實現機械化。目前,全縣擁有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機械57臺套、收割機45臺、小型農田耕作機3 696臺、茶葉機械9 358臺套、糧食加工機7 289臺、排灌機16 671臺、植保機110臺、農用工程機15臺、農產品保鮮庫14座、插秧機5臺、工廠化育秧設備1套等,農機總動力達39.7萬kW;年機耕1.33萬hm2,機收6 667hm2,加工各類干茶4 500t[1-2]。
1.2 農機化發展取得的成效
1.2.1 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加快 圍繞糧食、茶葉、果蔬等產業發展的需要,引導農民、生產廠家和企業開展農業機械新技術新機具的示范,帶動農機的推廣運用。2012年,全縣推廣應用了水稻工廠化育秧設備一套、水稻插秧機5臺、收割機18臺、大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23臺套、一條龍先進的茶葉生產設備5臺,舉辦現場會6次。
1.2.2 農機總量持續增長,裝備水平逐步提高 農業機械化已經深入到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農機大發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至2012年底,全縣總動力年均按25%以上的速度遞增,綜合性能優越的大中型農機裝備增加迅速,逐步進入到農業生產的多個領域,農機結構正逐步優化。
1.2.3 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增強 近年,按照政府引導、自愿結合、因地制宜的原則,成立了農機專業化合作組織,服務不同的領域。例如植物保護、糧食生產、茶葉加工等,通過合作化生產,實現了家庭小作坊式生產與農機組織服務大市場的轉換對接,科學地配置現有的農機資源,促進共同利用。截至2012年底,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8個,村級農機服務隊102個,擁有農機固定資產20萬元以上的大戶35個。不同類型、規模、工作性質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形成,經營效益進一步提高[1]。
1.2.4 主要農業生產環節農機化作業有所突破 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逐步取代了手工和畜力生產,促進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機已成為農民生產、運輸、管理、經營的主要工具。除丘陵地區外,深山區里大一點的沖畈地帶農機作業都有所突破,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部分實現了耕作、收獲的機械化。2012年,引進推廣的機械化育秧設備,它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5倍;水稻插秧機的效率是人工的11倍,降本增效明顯,667m2均增產130kg以上。在支柱產業茶葉加工上,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茶葉修剪機增長迅速。
1.2.5 購機補貼資金大幅提高,激發出了農民的購機潛力 農機補貼政策實施漸被農民理解,資金規模和補貼范圍的擴大也滿足了部分農民的購機意愿,僅2012年,全縣發放的中央購機補貼資金達575多萬元,補貼各類機具4 049臺,受益農民2 670戶。
1.3 農機化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是小型落后價格低廉的機械多,大中型高價位先進適用的機械少,農機裝備水平不高;二是涉及面廣,數量眾多,發展快;三是小微型機械只適合家庭作業,使用時間短,閑置率較高;四是發展不平衡,水稻、小麥、茶葉方面的機械多,其他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機械少;五是以個人經營使用機械為主,農機經營組織太少,不能大面積地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
2 山區農機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2.1 地方政府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認識不足,農機推廣體系功能不全 一線農機推廣受到約束,無推廣經費。農機推廣人員被挪作它用,全縣24個鄉鎮只有53名農機推廣人員,被地方政府長期安排其它工作的就有45人,致使農機人員無法專門從事本職工作。適合山區推廣的機型過少。地方政府缺乏發展規劃,發展農業機械化宣傳不力[1-3]。
2.2 農機使用率較低,農機具質量差 由于是山區,農機發展相對比較滯后,小型農機居多,不能跨區作業,使用時間很短,不能充分發揮機械的作用,影響了農民的收入。一些廠家生產的農機產品檔次很低,工藝落后,用材低劣,使用很短時間就要大修,甚至不能再使用。原有的許多茶葉機械因不能適應現代高品質茶葉生產工藝的需求,處于淘汰或待報廢狀態。
2.3 配套設施不能跟進 一是機耕道路建設不足,山區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大、難點多、發展慢。在農業綜合開發或土地整治過程中,沒有配套修建機械化作業道路;“村村通”工程主要是修建農村生活主干道及較大村莊的道路,而忽視了生產用的農田道路建設。二是受山區環境和居住條件限制,沒有農機專用的存放場地和設施,機械長期受風吹、雨淋、日曬、冰凍、污染和碰撞,嚴重影響了農機的使用壽命。
2.4 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后 近年,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加大以后,農機快速增長,農機裝備呈現多元化趨勢。而社會化服務沒有及時跟進,農機維修,配件供應,技能培訓等保障機制不全。現有的農機維修網點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裝備發展的需求,甚至一些先進的機械都沒有會維修的技術人員,一旦出現故障,只有等待廠家的售后服務,影響作業進度。另外,缺乏具有現代經營意識和管理模式的農機專業服務組織,使農機本身服務社會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2.5 自然條件限制 山區耕地少,田塊小而零散,犁腳深淺不一,土壤貧瘠,保水保肥能力差,自然地理條件不好,機耕道路坡陡路窄,有時只有供1人通行的小道,機械作業、轉移十分不便。山區氣候復雜,有“十里不同天”說法,再加上土壤結構的多樣性,使同一作物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海拔高度,甚至在同一田塊的耕種措施都存在差異,客觀上阻礙了農機的使用。
2.6 山區經濟基礎薄弱 金寨縣是典型的山區縣,革命老區。本來就人多地少,再加上“戰爭年代犧牲10萬人,兩大水庫淹沒10萬畝良田,移民10萬人”3個“10萬”的奉獻;地理條件不佳,山區產出少,工業基礎薄弱,群眾的收入遠低于全國的人均水平;近年的高位油價;土地規模經營尚未成型;大中型農業機械價格過高,國家的購置補貼還不足以彌補農民的購買能力等,制約著農機化發展。
2.7 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勞動力的需求和轉移加大,農村青壯年或者知識水平較高的人員大多外出務工,真正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多是婦女和年老體弱人員,他們的知識、體能等綜合素質普遍較低,掌握先進的農機農藝技術的難度較大,也很難改變他們的傳統的耕作習慣和家庭式的生產方式,難以很快接受新鮮事物,不利于農機的推廣應用。
3 山區農機化發展前景
3.1 國家對農業農村強力的政策支持,是農機事業發展的難得機遇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大力實施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標志,實現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以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隨著農村各項扶持政策的出臺與完善,土地流轉的加速,農民購置農業機械的需求越發強烈。
3.2 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需求,為農機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隨著大量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土地規模化經營已成必然,為農機連片作業提高了條件,促進了農機的迅速發展。同時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科研力度的加大,適合山區作業的機械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好,農民有了較大的選擇余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機合作組織將逐漸走向成熟,將會大大提高農機的利用率和作業水平,增強農機經營者的社會化服務能力。
3.3 農機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經濟的發展,種植方式的改變,土地的進一步集中,服務功能的增強,農民對機具作業性能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先進高效的農機將得以推廣。一些連片的土地將由高性能、大功率的機械主導作業,農機裝備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另外一些地方的耕地將有小微型的農業機械作為補充,不留死角,從而促進了農業機械及技術的全面普及運用。很多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機械,目前在使用上還是空白或者處于萌芽狀態,但存在著極大的發展潛力。
4 促進山區農機化發展的對策措施
4.1 健全農機推廣體系,加大經費投入 建立一線農機推廣陣地,配備農機推廣人員,完善推廣信息網絡。地方政府要制定農機發展規劃,并要認真組織實施,要把農機發展情況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農業農村工作考評內容。理順農機干部管理體制,使農機人員能從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農機工作。加大經費投入,一方面是科研經費,研究開發一批適合山區不同環境和行業使用的新型農機產品;另一方面是推廣經費,積極引進新機具,經過農機部門的實驗示范進而推廣;再就是根據山區的交通不暢、信息不靈的實際,加大宣傳,提供網絡服務,增加農民對農業機械的了解。
4.2 提供政策保障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機化工作的領導,重視農機事業的發展,把農機發展納入議事日程;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促進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盡快出臺農機作業燃油和農業生產用電的補貼政策[1];根據山區經濟基礎差的特點,在農機購置補貼方面實行特惠政策,擴大資金規模,提高補貼比例,放開補貼范圍,將機械倉庫建設也納入補貼范圍;監督生產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搞好售后服務。
4.3 加強項目建設,推動農機事業發展 政府在實施農業綜合開放項目中,提高農機子項目的資金比例;土地置換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需有農機專業人員參與,指導修建農機作業道路;鼓勵農戶進行農田改造,以補貼的形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通過這些方式,改善農機作業的條件,提高農機的使用率,促進農機的穩步增長。
4.4加強農機知識培訓,提高農機手素質和安全意識 結合“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訓”,“科技示范縣項目”,組織開展對一線農機人員和農機專業技術培訓。一要及時宣傳國家的農業方面的政策;二是向農民傳授農機化知識、農機和農藝技術,推動農機農藝結合,把農機使用保養維護修理作為重點,不斷提高農民的操作技能;三是提高農機手的安全意識,保證農機生產安全,增強農民使用農機的信心;四是提高農機手素質,增強農機手闖市場的能力。
4.5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雜交水稻的廣泛種植,先進農業技術的使用,已能使我縣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山區沿河一線大的沖畈地帶適合機械化作業,成本低。一些山沖零散的田塊不宜農機耕種,高成本,產量低,也不便于管理;隨著農資價格的上漲,這些地方已入不敷出,加快這些土地的退耕還林或者調整種植其他作物。
4.6 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 一是成立農機合作組織,建立專業化農機作業隊伍,形成統一管理、有農機專業技術支撐的聯合作業服務組織,提高農機的有效使用率;二是根據農機的發展需要,健全農機維修、配件供應等保障機制,消除購機農民的后顧之憂。
4.7 鼓勵引導土地流轉 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后,山區的田塊更細化;再加之農業生產的比較收益低,勞動強度大,很多農民棄農從商或外出務工,造成部分土地拋荒,影響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政府應抓住此契機,做好土地流轉工作,有序地將土地向以農機為基礎的種糧大戶流轉集中,以利于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業機械化作業。
參考文獻
[1]明道麟.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機化,2011(5):19-23.
[2]潘金水,徐曉文,陳華英.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推進山區農機化發展[J].現代農機,2011(3):20-21.
[3]吳偉軍.如何發展山區農業機械化[J].農機科技推廣,2009(7):38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