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劉貴升
[摘 要]農村中學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著眼于學生長遠發展。可以從四方面進行生命化德育課程的構建:依托新教育講演活動,構建適合農村學生特點的德育課程;挖掘學科德育資源,拓展學校德育課程;自編教育讀本,完善學校德育課程;強化文化建設,提升學校德育課程。
[關鍵詞]生命; 德育; 課程; 構建
根據學校實際,充分挖掘學校課程資源,以新教育“每月一事”為依托,構建適合農村學生特點,具有鄉土特色的生命化德育課程體系。提高學校的文化品位,實現文化育人。讓學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環境中陶冶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高尚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尊重了學生個性,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
一、依托新教育講演活動,構建適合農村學生特點的生命化德育課程
結合農村學校實際和農村學生特點,將新教育“每月一事”與學校德育課程融合在一起。根據月主題制定詳實可行的方案,并圍繞“每月一事”分解為周主題,將“每月一事”納入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借鑒每周班會周主題講演活動的成功做法,全員撰寫講演稿,全員演講,既能讓學生受到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又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努力挖掘學科德育資源,拓展學校德育課程
學科教學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將德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思想品德學科與地方課程《安全教育》(人生規劃)相整合:兩者內容相通,側重點不同,思想品德側重于道德說教,安全教育側重于實例警示實際操作層面,相互補充效果很好。地理學科與環境教育相整合:將地理知識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根據學生特點,發揮學科優勢,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真知,在實踐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維,注重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習慣,端正學習態度,指導學習方法,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使學生在提高科學素養的同時獲得人文素養、道德素養的提升。語文學科與傳統文化整合:將傳統文化課程作為語文教師的拓展補充教材使用,同時有意識地發掘家鄉悠久的人文傳統和豐厚的文化積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的美好情感,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認識社會、感受現實,增長生存、發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
三、自編教育讀本,完善學校德育課程
德育需要關愛生命、關注精神,需要為孩子們的生命奠基。生命化德育是以學生生命發展為基礎,關注學生的人生幸福,激發主體的內在動機、內在生命體驗,在生活世界中,使學生體驗真實的情感、從而實現提升人格、提升生命質量的目標。德育應該要拋棄過去那些“假、大、空”的口號,從關愛生命、關注精神的角度,幫助孩子去構建一個精神的家園。為此,我們自編新教育德育讀本《構建生命化德育,還原幸福完整的生活》和安全教育讀本《讓生命與安全同行》,培養每個孩子的生命意識。讓孩子們認識生命的可貴,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賞生命的美好,尊重生命的個性并懂得創造生命的價值。
四、強化文化建設,實現文化育人,提升學校德育課程
以環境建設為基礎,營造濃厚的文化育人氛圍。學校在校園布局調整、建筑設計、區域劃分、點綴、綠化配套等方面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構建。全校師生精心地對校園環境進行美化和加工。
1.美化教室。為了濃厚學校的文化氣息和文化內涵,“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教室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進行了布置。如室外走廊,懸掛著古今中外名人肖像和名言,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人生觀教育。教室內,每個班級都建立起圖書角,通過“課間小憩讀點書”,閱讀課開展讀書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師生讀書匯報會,逐步形成人人爭當讀書標兵的良好氛圍。在各個班級的墻壁上都張貼班級名片、理想樹、名人名言、學書作品等內容。通過教室的布置,將動態文化與靜態文化有機結合,使教育的內容更加形象化、具體化。
2.文化宣傳區域。校園里所有的設施都體現一種人文關懷,處處體現出育人的氛圍。學校修建一條長約100米的世界文化名人長廊,學生們課間通過對名人偉人長廊的觀賞,既可以從名人英模那里體味人生的價值,也可從大師的教誨中接受美的熏陶。閱報欄更是學生們放眼看世界的關鍵窗口,這里每天有中外的事實要聞,學生從這里看到了世界的動態,祖國的變化,讓學生在讀與感當中去領悟世界、生活、人生、理想。
3.綠化區域。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園空間進行綠化,因地制宜地設計了綠色長廊、花壇、花叢。力求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墻一角都蘊涵著育人的寓意,融德育、美育、藝術教育、科技教育為一體,品位高雅,創意新穎,凸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文化底蘊。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