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摘 要: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要成功地完成音樂課堂教學的任務,必須要以生為本、真情厚愛,努力創設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真情厚愛;以生為本;課堂創新;模式
在我國,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是整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內容。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因此,音樂教育在培養人的創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音樂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厚愛是施教的基礎,美德鼓舞學生樂學
一位優秀的音樂教師,必須熱愛教育、熱愛音樂、熱愛學生。教育事業是奉獻的事業,教師對教育事業必須有一種甘為人梯的敬業精神和真心實意獻身的奉獻精神。教師可以培養出一批經理、廠長,甚至是千萬富翁,自己往往卻是一身粉末、兩袖清風,過著清苦而平淡的生活。這就是教師,這就是甘為“蠟燭”“春蠶”的教師具有的內在美德。
音樂教師只有有了這種無私的愛,才能對自己所從事的音樂教育工作,產生永恒的動力和奉獻精神,才談得上對教育事業有無限的忠誠和執著的追求,才做得到在教學中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施之以愛,導之以行”。在創新中求發展,在變化中求新穎。在音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把學生培養成創新性人才。
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巧妙講授課堂知識內容
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教育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將學生當作灌輸知識的容器,“填鴨式”“滿堂灌”是課堂教學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學校音樂教學過于理性化,過于重視音樂理論的系統性。音樂教師為確保“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基礎知識”等教學目標的落實,往往一絲不茍、不厭其煩地講述樂理知識,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大批藝術家、音樂家的代表作等。這種做法忽視了學生學習音樂過程中的心靈感受,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積極性,束縛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現代音樂教學將學生看成音樂學習的主體,努力為學生創設高度自由的想象與創作空間,將音樂教學活動看成是挖掘學生創造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從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需求入手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要讓他們充分展示個性和創造性,將學生看成音樂的創造者、表現者、欣賞者和評價者,而不僅僅是被動的音樂接受者。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信,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要重創造過程,甚于重創造結果,看重的是學生參與音樂創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為適應各種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學模式也應作相應的變化。
1.和諧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師生之間互相溝通、融洽合作,和諧、輕松的教學方法。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走到學生中間去上課,也可以采用幾個人一組的小組形式進行討論等,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活潑、民主、輕松的教學氛圍。
2.探索模式
以某個專題或某個問題為中心,進行研究或辯論,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思考、研究、辯論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如,教師在課堂上故意作錯誤的講解或示范,讓學生進行辯論,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也可以出一個專題,讓學生去課外準備。讓學生運用電腦,通過互聯網絡檢索、查閱所需的資料,進行篩選,形成自己的見解,在課堂內進行闡述、討論或辯論。
3.活動模式
強調學生參與活動,在實踐中進行認知。如,在唱、奏、舞等教學中,應讓學生以各種方式進行實踐活動,多多練習。也可將活動模式延伸到課外,理解為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音樂活動課程教學模式,組織合唱隊、器樂隊進行歌舞表演等。在律動和歌唱表演中,讓學生自己設計動作,設計隊形,都是極佳的方法。
4.創作模式
強調學生自己創作、自己表演,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的實踐能力。如,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己進行音樂創作活動,或是根據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歌曲,或把某首歌曲在間奏或段尾處加上少量的對白,改編成音樂小品。用音響動態來抒發自己的內在情感和外在感受,并讓學生相互評定打分,刺激學生的學習興奮點,提高學生鑒別評定的能力。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請幾位音樂教師一起來對學生的創作進行點評,這更有益于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
5.欣賞模式
聆聽各種各樣的音樂,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不同風格的音樂,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有計劃、多方位、多角度地安排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作為欣賞的對象,對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時代背景、作品標題、樂譜上的表情術語、力度、速度的標記等,要作出適當的提示和講解。欣賞模式擴展到課外,可以參加力所能及的音樂會等,使學生的音樂視野得以擴展,而且音樂會上那種臺上與臺下高度融洽的激情,能使學生的心理體驗得以升華。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自己具有創新意識,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運用科學的教學模式,并不斷地發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能夠得到提高和完善的。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南陽市宛西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