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摘 要:通過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政治生活》相關內容的“語言表述”進行分類、歸類和系統總結,來把握知識內容間的內在聯系,解決教材因內容模塊化編排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知識點零碎、不夠系統的問題。
關鍵詞:分類;歸類;思想政治;政治生活
很多同學學習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時,總覺得知識點零碎,不夠系統,難以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這與教材內容模塊化的編排有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對相關知識內容的“語言表述”進行分類、歸類和系統總結,便于我們對知識內在聯系的把握。下面是對《政治生活》知識點的分類、歸類與總結:
一、“制度”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我國民族區域自制治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
二、“原則、準則”
公民參與政治生活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國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政府實行民主決策的重要原則、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司法獨立原則、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我國堅持政教分離和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循的原則、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三、“特征、特點”
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區別于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征、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和優點、基本路線的兩個顯著特點、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的最重要特點、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鮮明的特點、我國宗教的特點、國家主權的特性、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
四、“宗旨、核心”
政府的宗旨、中國共產黨的宗旨、聯合國的宗旨、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五、“方針、政策”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的基本國策、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六、“本質、實質”
國家的階級本質、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和本質、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主張搞多黨制的實質、宗教的本質、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七、“要求(或途徑)”
公民如何行使選舉權和監督權、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政府如何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怎樣對政府的權力進行制約、政府權威的樹立、公民向政府求助的主要途徑、如何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怎樣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具體要求、公民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需做到的幾個方面、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
八、“職能、職權、權力、權利”
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我國政府職能、人大代表的權利、人民政協的職能、民族區域自治的自治權、我國各民主黨派的參政權、主權國家的權利與義務。
九、“基礎、前提、保障(保證)”
民主的保障和專政的基礎、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我國決策機關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我國政黨制度存在的根本前提、人民充分享受人權的前提和保障、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政治基礎、國家合作的基礎、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發展的前提與和平的基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實現公民政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重要保證、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重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社會穩定的前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
十、“意義、優越性”
民主決策的意義、民主管理的意義、民主監督的意義、發展基層民主的意義、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政府接受監督的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越性、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作用和意義、世界多極化的意義。
十一、“關系”
民主和專政的關系、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關系、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科學執政與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處理民族關系三原則之間的關系、和平與發展的關系:發展經濟與維護世界和平的關系。
十二、“內容”
人民民主專政的新的時代內容、當代中國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的幾個部分、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內容、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基本內容、我國宗教政策的內容、國際關系的內容、影響國家關系的因素、我國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內容、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
十三、“地位或作用”
我國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點、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公民政治權利中的地位、政治自由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全國人大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國中的地位、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地位、安理會在“維和”中的作用。
十四、“方式、形式”
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民主選舉的方式、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方式、國家行使職能的方式、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方式、主權國家對外活動方式、政權組織形式、國際關系形式。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