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有
摘 要: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只有全面考慮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并且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要,努力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使學生大擔探究、學以致用,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實踐性;操作性;情境教學;潛能;創新;應用
通過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認識到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從我校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已有的基本信息能力較弱,在平時的學習中經常暴露出信息素養較低的現象。如:對先進的校園網絡不能熟練使用,信息意識不強,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不夠,不能很好地遵守校園網絡規范,迷戀電腦游戲等。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我認為高效化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能,以利于開展利用網絡進行自主性、探究性、協作性的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在實際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幾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善用比喻,巧解難題
信息技術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一些專業術語對于學生來說有時較難理解,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應用一些恰當的比喻,這些問題就會被輕松解決,學生掌握的效果也較好。比如,在講“計算機網絡”時,關于域名和IP地址,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比喻:世界上的人很多,我們怎么來區分彼此呢?我們可以通過用自己的姓名和用身份證號兩種途徑,使用身份證號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證號不容易記,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姓名來指定某人。網絡中的計算機也一樣,為了區分彼此,它們也有“名字”——我們稱之為域名,同樣他們也有自己的“身份證號”——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臺計算機,但是,記住它不太容易,平時,我們只用域名來指定網絡中的計算機。這樣,學生很輕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紗。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教學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更高的學習熱情,就必須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中學生因為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而對計算機有一種自發的興趣。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該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持續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求知欲。比如,教學《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一課時,我創設了一個“慶祝教師節”的畫報,圖文并茂,色彩繽紛,節日氣氛非常濃厚,要求學生在此啟發下,自主設計制作一幅“慶祝國慶節”的板報,通過評價選出最優秀的畫報,在國慶節期間打印并張貼在信息中心報欄。學生興趣高漲,都想一展身手,很快就投入到作品創作中了。
三、鼓勵創新,開發潛能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問題不在于你有多少潛能,而在于你有沒有將你的潛能發揮出來,有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在教學中,當教師做了示范后,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的作品大部分都與教師的相同,沒有創新。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樹立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大膽嘗試,積極探索,盡可能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因此,我在課堂上除了示范自己的作品外,還會將學生作品和從資料庫收集來的資料展示給學生,并組織學生討論其中的特色,讓學生了解到創作時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不可千篇一律,然后讓學生試一試,時間久了,學生的思路開闊了,也就勇于探索、嘗試創新了。
四、學以致用,學用相長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與意識。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學會應用,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在教學《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一課時,學生已經學會了文本的編輯與排版、圖片等對象的插入與版式的設置、動畫的設置等操作技能。但我們發現,這些知識技能都較為零散,在多媒體作品的創作中學生不會綜合運用,這時,我們就可以結合學校開展的“春天送你一首詩”大型詩歌朗誦會活動,讓學生根據本班的朗誦內容設計一個背景畫面,要求他們必須為作品設計一個封面,并且運用所學知識對每一張幻燈片進行設置,使作品與朗誦內容相匹配,做到圖文并茂,豐富多彩。最后,我將學生的作品發布到校園網上,供各班學生欣賞、借鑒與參考。這里涉及文本、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的集成、設置等技能,學生必須要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并能夠將之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能服務于現實生活,而且在應用的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讓學生了解到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都是為了應用。有了應用的可能和應用的需求,學生學得會更起勁,這樣也可以強化鞏固自己的知識。
(作者單位 甘肅省高臺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