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謀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學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朗讀,對學生進行自主翻譯的指導,在賞析和品讀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積累和運用。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朗讀;自主翻譯
近幾年,文言文閱讀在新課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何讓學生喜歡文言文、學好文言文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思考的重要課題。下面,我談一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重視朗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指導和訓練學生重視文言文的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由于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差異,學生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會增強對文言文的語感,這樣就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預習階段,注意指導學生運用工具書初讀文章。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把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比如:通假字、生僻字基本搞清,并將自己不懂的字詞用筆畫出來,拿到全班集體討論。如:可(kè)汗(hán),一般學生如果不借助工具書,就弄不明白這個詞的意思及正確把握它的讀音,往往讀成可(kě)汗(hàn)。
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朗讀和教師的范讀或錄音朗讀相結(jié)合,鼓勵學生大膽朗讀與學生評議相結(jié)合。讓學生讀,其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對文章的熟悉程度和朗讀情況,從而了解其中的不足和錯誤;學生評議可以培養(yǎng)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學習習慣。
課后要注意朗讀任務的布置和檢查。根據(jù)課程的要求,需要誦讀的必須要求學生誦讀,就是一般沒有要求誦讀的,也應讓學生盡量達到熟讀成誦。要求很重要,檢查更重要,教師應利用早讀和課堂對學生的朗讀及誦讀進行檢查和督促。
二、注重對學生進行自主翻譯的指導
學習文言文的關鍵一步在于翻譯,而這一過程最緊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翻譯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diào)動和挖掘?qū)W生學習的興趣與潛能,教師負責解決疑難和組織課堂,進而不斷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蒲松齡《狼》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大部分學生往往會翻譯成“一只狼徑直離開,一只狗坐在前面”,這個時候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犬”在此處的正確意思和用法,經(jīng)過大家的討論,學生明確了“犬”一詞在這里是名詞作狀語。這樣一來,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和用法。
再比如:王安石的《傷仲永》中“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這個句子是一個典型的省略句,教師如果不指導和點撥學生,學生在翻譯時往往不會加入原本省略的句子成分,這樣翻譯出來,句意便會發(fā)生混淆,學生就不能正確理解句子的真實意思,這時候就要引導他們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應該是“(我)讓他作詩,(他作的詩)已不能和以前的傳聞相符合了。”
三、在賞析和品讀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通過自主翻譯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來就是賞析和品讀文章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文章特點適時采取相應的方法,借機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五柳先生傳》一文時,引導學生可以從題目入手,點撥他們搞清楚“傳”的特點和分類,從而明確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接著分組討論“傳”和“贊”,并且鼓勵他們從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傳”中重點介紹了什么?先讓學生小組討論,接著請各組代表全班展示,有錯誤和不足的地方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糾正和補充,最后教師進行歸納點評。
四、重視課后的積累和運用
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積累和運用的過程,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就必須要求學生注重平日的積累和運用,將每篇課文中的重點字詞、特殊用法、通假字等文言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并運用到實際的學習中去。如:《木蘭詩》中“市”在文中有兩種用法,一為動詞“愿為市鞍馬”意思是“買”,一為名詞“東市買駿馬”意思是“集市”。通過這些積累,讓他們明白相同的詞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會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這樣引導他們,邊學習,邊積累,并在具體的學習中學會運用。
雖然,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教起來也不容易,但是只要我們掌握其規(guī)律和特點,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和學習方法,學好文言文,教好文言文,也就不再那么困難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5年北京.
[2]郭錫良等編著.古代漢語(修訂本):下[M].商務印書館,1991.
[3]史存直.文言語法[M].中華書局,2005.
[4]劉景農(nóng).漢語文言語法[M].中華書局.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竹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