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義
摘 要: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培養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在教育教學中的這種關系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
關鍵詞:校園文化;融洽關系;作文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兒童和老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師生關系好,教師愿意教,學生樂于學,這樣產生的效果就比較好。
在建立了這種融洽關系的前提下,學生有什么話就會對老師說,把他們所見、所聞、所說的話用文字記錄下來,那不是一篇文章了嗎?應鼓勵他們大膽地去說、大膽地去寫。我們的校園在當地稱之為“花園式”校園,3000多盆花,160多個品種,各種植物甚多,老至一百多年的沙湯果樹和柏樹,什么雪松、皂莢像似一位位神將驃騎,立于校園之中守護著未來的花朵,小至小灌木——什么小葉黃楊等40多個品種。校園的圍墻又是用琉璃瓷磚鑲嵌著美麗的圖案及校訓,加上四季常綠的小草的點綴,只要一踏進校園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靜謐之感。在這種優美的校園環境之中,學生是感到多么的溫馨。在搞作文訓練時,不需要帶領學生到什么地方去體驗生活,觀察實物,只要加以引導,校園里處處可寫。要讓孩子們喜歡作文,首先就得讓他們對要寫的一切發生興趣,只有發生興趣才會感到有東西可寫。例如,統編教材第十一冊,基礎訓練四有這樣一個習作題目:“寫一篇作文,描寫一處景物或一件東西,要突出重點,把由這處景物或這件東西聯想到的東西也要寫進去。”根據題目的要求,我讓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內進行有序的觀察訓練:
第一步,確定景物、仔細觀察
在選定事物之后,用學過觀察事物的方法有順序地進行觀察。對景物的方位、色彩、周圍的環境等有一個全面了解,盡可能地多搜集材料,以便確定寫作的重點。
第二步,找出景物的特點,確定描寫的重點
第三步,抓住事物,啟發聯想
恰當地應用聯想可以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使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使思想感情得到更好地表達。這樣有目的、有計劃地圍繞著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放寬題材寫,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同學們就會覺得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
良好的校園文化形成后,可以多渠道地展開作文教學,實行課內外結合。
班上都訂有報張雜志,教室一角為“紅領巾書報臺”,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報,教給讀書的方法,讓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吸取有益的內容。閱讀面廣,知識豐富的學生,一般地說,認識水平也相應要高一些,作文的質量也會較好一些。
開展課外活動,如,野炊、春游、社會調查、小記者采訪、編板報、墻報等。這種校園文化的創設也會使學生感到作文處處有材料,生活中處處有作文。
每個學期結合我校創辦的校刊開展證文比賽活動。征文活動中有好的作品就向上一級推薦,同學們見到自己的作品一發表,是多么的激動。文章發表了的同學,周圍的人都會投以羨慕的眼光,這樣對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校園文化建設又起了推動力。
一言以蔽之,校園文化建設與小學作文教學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魚水關系。
(作者單位 山西省交口縣石口鄉張家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