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摘要】隨著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朝著更深更廣領域發展,筆者通過企業文化調查、校園文化調查及實習生跟蹤調查顯示,校企文化的滲透與融合勢在必行。本論文就如何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有機、有序、有效的結合,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逐步實現由“學校人”向“企業人”的轉變,進而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顯示,校企文化滲融建設新型校園文化成為必要。
【關鍵詞】中職;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滲融
一、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我國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晚,盡管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非常迅猛,但是從總體上看,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令人擔憂。通過文件檢索和實地調查,筆者對武漢市供銷商業學校、交通學校、二輕工業學校、財政學校、建設學校、機電工程學校、儀表電子學校、一商校的校園文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各學校都涵蓋了如下內容:通過進行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升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儀式以及德育課程的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教育,以及勵志教育。利用重大節日、民族傳統節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五四表彰大會、紅五月紅歌會,一二九紀念活動、5.16成人儀式等。組織學生進行志愿服務,參加公益活動,以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方面,通過簽訂遵紀守法承諾書、班會課、知識搶答賽等形式對學生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財產安全進行教育和引導。法制教育,通過法制報告會普及學生法律知識,教會學生知法、懂法。同時,比如交通、儀表、機電等工科類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硬技能的培養和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供銷商校、財政學校、一商校等商科類學校則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通過校園文化調查顯示,大部分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和意義等同于發展娛樂文化、簡單的校園活動,職業化的校園文化不夠突出,這樣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在進入企業后無法很快的適應企業文化,呈現出的狀態是:不適應一線的工作崗位一下不去、所學知識和實踐脫節一用不上、不習慣企業的管理方式方法一留不住,學生角色不能立即轉變為企業員工的角色,這說明現有校園文化與現行企業文化之間的差距對中職畢業生順利轉化角色造成直接影響。
二、企業文化的普適性、典型性內容
如上所述,校園文化更多的側重于活動文化、技能文化、思想文化,而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職工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它是企業觀念形態文化、物質形態文化和制度形態文化的復合體,是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系。我通過對中國石油、中國電信、武漢武商集團、國美電器、順豐速運、屈臣氏、安踏運動、新一佳、綾致時裝等8家知名企業文化進行了調查,通過搜集以上企業的企業文化手冊、員工規章制度、員工手冊等文案資料及企業調查問卷、到企業實地參觀考察得出企業文化中普適性、典型性的內容。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文化更加傾向于注重團隊合作(即組織忠誠度)、誠信正直、敬業度和責任心、結果導向(即業績)、以人(顧客)為本(即服務意識)等方面,企業文化對員工的要求更多體現在團隊、誠信、責任、業績、服務等方面,企業文化普適性、典型的內容有:
1、企業文化對團隊合作要求更高。
在8家企業文化手冊中,團隊合作在每個企業的文化手冊中得到體現,中石油的“和諧”、武商及新一佳的“團結”、國美及綾致時裝的“合作”、順豐的“團隊”、安踏的“團隊協作”都是團隊意識的體現,員工的團隊意識成為企業文化的重心。在與企業調查中得知,學生實習期間非正常離職原因中,排首位的便是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融人企業團隊,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導致人際關系不好而離職或被辭退。
2、誠信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在《財富》100強中,55%的公司聲稱“誠信”是他們的核心價值觀。同時,調查顯示,受調查8家企業在企業文化綱要中涉及到誠信達到100%。
3、企業文化中對員工績效的要求更多體現在薪酬及嚴格的賞罰制度。
在調查的企業文化中,8家企業對入職員工都發放了記錄企業詳細薪酬及賞罰制度的《員工手冊》,從出勤、儀容到績效、薪酬等各個方面對員工進行制度約束,并且都有詳細的賞罰細則。
4、企業文化很注重對員工的培訓及內部晉升。
在受調查企業中,8家企業都有對員工培訓及晉升的職業生涯規劃,如屈臣氏采用的是以《零售培訓學校》作為員工進行培訓及晉升讀本,明確指導員工的晉升渠道;中石油采用的是人才庫的方式,建立起規范的人才培訓晉升機制。
5、企業文化中創新、競爭和客戶導向明顯,這導致企業內部競爭激烈。
企業的目標是創造經濟利益,因此在8家企業文化中都通過“創新求變”、“業績”、“奮進”、“服務”、“注重成效”、“第一”等載體把員工統一到如何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上來,借助競爭意識的培養促使企業員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這導致企業內部競爭激烈。
三、中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區別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企業文化與中職校園文化的區別如下:從表現上來看,職校校園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研究文化,含蓄而內斂,重教育輕實踐,而企業文化則是一種實踐文化,其核心就是創新、競爭和結果導向;職校校園文化比較看重一個人的資歷、資格、人際,有尊師重教的傳統,但是在企業里面,往往更關注業績,業績是員工收入、晉升的重要依據;職校校園文化是一種程序文化,也就是講求計劃、按部就班,企業更強調隨市場而變動,更強調靈活,也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一個本質不同;校園文化是一種使命文化,學習更多的是一種使命,學生是否學習成為一種自覺性的行動,不學習的學生約束機制缺失,學習成為興趣。而企業文化則是一種責任文化,責任非常清晰,承擔的工作必須完成,做不到就要承擔責任,不能回避,責任感成為工作主導。
四、中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對接的現實意義
《武漢晚報》刊登的一則消息發人深省,報道稱某職業學校的09年畢業1127人,初次就業率為95%,3個月后其中的45%(即482人)面臨失業,記者跟蹤調查發現:他們失業的原因是面對全新的與校園文化氛圍差異很大的企業文化氛圍,心理準備不足,不適應一線的工作崗位——下不去;所學知識和工作實踐脫節——用不上;不習慣企業的管理方式方法——留不住,學生角色不能立即轉變為企業員工的角色。根據以上報道,我也對我校08級、09級、10級學生三個月實習后的穩定率進行統計如下:
08級、09級、10級部分企業實習穩定率(截止當年9月份,周期為3個月)
根據上表可看出,08級我校沒有成立校企一體化定制班,學生經過校內學習后直接進入企業實習(實習要求至少半年,中間不得離職,實習結束后直接與企業簽訂就業合同轉就業),三個月后竟然只剩下一半左右的同學還能繼續堅持實習,更不要說一年后在企業就業簽合同的更是寥寥無幾。
反觀09級、10級與對應企業成立校企一體化定制班后,企業培訓提前進入校園,企業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滲透使得學生實習穩定率得到大幅提升,校企文化滲融效果明顯,但是,依然有近20%的同學不能將6個月的實習堅持到底,在與企業的回訪中得出,不能堅持的同學大多是因為不能適應企業的文化,不能融入企業團隊。
綜上所述,校企之間文化的互融、互動、互惠逐漸成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原有的以學校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已經不能適應以企業為主導的中職改革趨勢,也不能滿足中職學生可以靈活下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實訓、就業的要求。
因此,在中職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文化對接是零距離就業的需要,是培養職業學校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需要,也是職業學校特色建設的需要,校企文化滲透融合,建設準企業環境下新型校園文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余祖光.李術蕊.職業院校文化發展的新動向[J].北京.教育與職業,2005-12.
[2]顏莉芝.雷久相.推進校企文化對接培養優秀技能人才[J].北京.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
[3]雷久相.加強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滲透的思考[J].長沙.當代教育論壇,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