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成棟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中小零售企業成本管理現狀,提出加強成本管理切實降低成本才是中小零售企業生存和繼續繁榮發展的根本法則。然后提出相應的改革理論措施,包括:樹立成本領先意識,運用供應鏈分析,建立現代化信息系統等。
[關鍵詞]中小零售企業;成本管理;成本領先;供應鏈;供應商;JIT技術
一、我國中小零售企業的地位、作用及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零售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在推進經濟發展,促進技術創新,緩解就業壓力,方便人民生活、繁榮城鄉市場、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成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依托和促進力量,并在擴大出口,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保持經濟活力,促進經濟增長
多年來,數量眾多的中小零售企業為保持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是當今中國流通業的基礎和主力軍。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工業新增產值的76.7%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中小零售企業占全國零售網點90%以上。據統計,全國100人以下的零售企業占整個流通企業的98.7%,從業人數占70.3%,提供了81.8%的社會消費零售額。中小零售店鋪點多面廣、星羅棋布全國各地,貼近經濟、社會和城鄉廣大消費者,實行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務,已構成全國零售業的主體,對發展我國零售市場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長期以來,中小零售企業不僅是我國大城市流通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中小城市的商業主體,其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占全國的60.88%,構成了全國商品流通網絡的結點,縱橫交錯、內外銜接、上下溝通,是我國商業的希望和發展方向。工業品從這里中轉或直接流向廣大農村,擴散到全國;農產品在這里集聚,不斷滿足大城市居民生活及工業原料的需要,直接關系到全國0.3億左右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中小零售企業以成為國家稅收新增稅源。近年來我國稅收金額不斷擴大,而在國家不斷增長的稅收中,來自中小零售企業的稅收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稅源。
(二)提供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
中小企業是社會就業的最大載體。中小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崗位較為充裕。與此同時中小企業行業齊全,工種繁多,分布面廣,有利于求職者對號入座,各顯其能。而僅叢吸納就業來看,中小零售企業對勞動力的巨大吸納能力是其他任何行業無法比擬的,加上準入門檻低,不受身份,戶籍限制為人力資源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據統計,2002年全國中小零售企業吸納就業人員6000多萬人,近年來新增就業崗位位居各行業的前列。
因此,大力發展我國中小零售企業,努力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對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零售行業的發展現狀
自2004年12月11日起我國零售業對外全面開放以來,外資進入中國已經呈現一種快速增長的勢頭。外資零售業的大規模進入使得本就是微利的國內零售業更加雪上加霜,而生存于國內外大型零售企業夾縫里的中小零售企業,開始出現萎縮和倒閉的趨勢。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中小零售企業已成為國內零售業的赴死先驅。
日漸嚴峻的競爭壓力使得中小零售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在夾縫中生存壯大。要在這個零售行業微利的時代生存下去就不得不考慮如何優化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經營環節的流程來降低經營成本比率,形成成本領先優勢。目前中小零售企業的成本管理還處于一種注重短期利益的模式中,成本管理模式單一,成本控制也只限于防護性控制和反饋性控制,而對于管理活動中發生的期間費用及隱形成本則放任自流。
二、我國中小零售企業成本管理現狀
(一)成本管理的理論研究滯后
成本管理的理論研究系統性差。主要針對單一成本管理方法進行研究,缺乏對方法之間聯系的研究,不能形成全面系統的方法體系;在成本管理方法的應用上缺乏聯系,引進新的方法常常導致原有方法的放棄,使成本管理缺乏繼承性和連貫性;成本研究只局限于企業內部,而忽略了對其他相關企業及相關領域成本行為的研究與管理。缺乏戰略考慮,缺乏對供應鏈的分析,忽視供應過程的管理和商品庫存管理,只注意產品成本本身水平高低,忽視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
(二)成本管理觀念落后
成本管理觀念落后主要表現在對成本管理的范圍、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認識存在偏差。公司片面的認為成本管理的范圍只限于企業內部。成本管理的目的只限于降低費用、開支,很少從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絕對節約方式,而不是通過發生成本來實現更大的收益。這說明,公司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成本管理意識,更多的是關注商品如何更快的銷售,業務部門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成本管理只是財務部門的職責。還有一種觀念就是要降低成本就要不擇手段,甚至不顧客戶的利益和商品質量,買進劣質商品來獲取低成本。
(三)成本管理方法不規范,企業內部組織結構不合理
合理的組織結構是科學管理、有效控制的前提,它不僅有利于內部協調,提高工作效率,還便于進行相互檢查和制約,防止并糾正各種錯誤。公司內部組織結構不合理的表現是:企業內部管理結構比較復雜,管理層次多、導致成本信息傳遞慢,不方便創業者直接了解和監督成本管理的狀況,形成系統的成本管理思想。由此造成人員設置結構不合理,業務部,技術支持和維修人員多,財務人員少,且僅限于事后的成本核算,不注重成本的節約和管理,沒有從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意識,更沒有規范的管理方法。這種管理方法的隨意性造成了成本控制的隨意性,致使企業的成本管理無法取得預想的效果。
三、改善中小型零售企業成本管理的理論思路
(一)樹立先進的成本管理思想——成本領先
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成本和質量的競爭,產品的質量好,成本低,企業就會在競爭中占有優勢地位。如今市場的競爭就是價格、質量和服務,然而價格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場,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因此,必須樹立成本領先意識,加強成本控制管理,約束和調節成本,才能在激烈的零售業競爭中取得勝利。對于公司而言,成本領先不僅作為一種控制思想更是企業的一種競爭策略。
根據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成本領先戰略就是指通過采用一系列針對成本戰略的具體措施在本行業中贏得總成本領先。與采取其它戰略的企業相比,盡管它在質量、服務以及其它方面也不容忽視,但貫穿于整個戰略中的主題是使成本低于競爭對手。為了達到這些目標,企業必須在經營管理方面進行嚴格控制,發現和開發所有成本優勢的資源。而企業一旦獲得成本優勢,則該企業就可以獲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收益,其成本優勢可以使企業在與競爭對手的爭斗中受到保護,因為它的低成本意味著當別的企業在競爭過程中已失去利潤時,這個企業仍然可以獲利。
從價值鏈觀點來看,零售企業選擇成本領先戰略以獲取成本優勢,其視角并不在于競爭對手的成本水平或差異化戰略,而在于滿足顧客的需要,為顧客創造更多價值,他們會把這種成本優勢轉化為價格優勢,讓顧客感到更加物有所值,從而吸引顧客,留住顧客,并最終贏得競爭優勢。
從世界零售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零售商業機構的發展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美國哈佛商學院零售學權威麥克奈爾教授把這種規律性稱為零售業態發展的車輪模式。他認為,新型的零售商業機構的變革有著一個周期性的像一個旋轉的車輪一樣的發展趨勢。新的零售機構最初都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的經營政策。當它取得成功時,必然會引起許多人的效仿。結果引起這種新型的零售機構之間的競爭,這樣就會促使它改善設施,美化外觀,提供更多的服務。于是便會增加費用支出,必然提高銷售價格,最后就會和它所代替的舊零售機構一樣,轉化為高費用、高價格、高毛利的零售機構。與此同時,又有新的革新者以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為特色的零售機構問世,于是輪子又重新轉動。
車輪理論所揭示的零售業發展規律,實際上正是說明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成本領先一直是零售企業競爭的優勢,它驅使著新型零售業態在競爭中不斷替代舊零售業態,而當這一業態失去了成本領先優勢時,則馬上又會被另一種以成本領先為競爭武器的零售業態所替代,于是,零售輪子就是這樣在成本領先的推動下向前發展著。
因此,作為中小零售企業必須摒棄以往只注重短期經濟效益的思想,樹立成本領先意識,增強危機感。在此基礎上,選擇先進的成本管理方法將大的戰略落實到小的步驟上。
(二)采用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方法
21世紀的競爭已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較量,是系統與系統、網絡與網絡之間的比拼。在這種環境下,商戰中你死我活式的思維,零售商與供應商那種傳統的對立關系,已經成為企業長期發展的障礙。
供應鏈理論是由波特的價值鏈理論發展而來的。波特認為:任何一個組織均可看作是由一系列相關的基本行為組成,這些行為對應于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企業內部存在著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企業和企業之間也存在著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供應鏈管理的實現是把供應商,生產廠家,分銷商,零售商等一條供應鏈上的企業都聯系起來進行優化,使生產資料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有消費需求的消費者手中。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減少社會庫存,而且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而現有的零售企業運營中供銷之間互不相干,是一種敵對爭利的關系,系統協調性差,且往往從短期效益出發。尤其是中小零售企業只注重談判,比價,壓價,挑起與供應商的矛盾失去了供應商的信任與合作基礎,供需方往往只是一次性交易。這種經營方式很像散兵作戰,難以成為正規軍,其后果是售后服務沒有保障不說,一旦發現問題,人都找不到。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味追求單贏,只想讓自己合適,長此以往,把自己名聲搞壞了,尋找合作伙伴的路越來越窄。而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所有環節都看作一個整體,鏈上的企業除了自身的利益外還應該一同追求整體的競爭力和贏利能力。與上游供應商形成戰略伙伴關系不僅可以降低采購成本同時還幫助零售商優化庫存管理減少儲存成本。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88-89.
[2]戰書彬.從供應鏈角度探討我國零售業的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04.(5):45-48.
[3]林燕云.淺談我國中小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J].商場現代化.2005.(11):21-25.
[4]黃恒宵.談談商業企業的成本控制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5.(5):35-36.
[5]于北方.我國中小企業成本管理思路探討[J].財會研究.2005.(12):15-18.
[6]徐永華.戰略采購管理[J].IT周刊.2005.(2):100-101.
[7]扈建明.論采購供應商的開發與管理[J].科技資訊.2006.(1):25-27.
[8]肖怡.零售企業成本領先戰略的實施與風險規避[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12):31-36.
[9]邵敬中.張帆.節約60%成本的方法:戰略采購[J].中國企業家.2003.(02):40-43.
[10]郝云宏,孫小麗.供應鏈中的成本管理[J].經濟師.2004.(2):8-10,
[11]謝允平.中小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2005:45-88,
[12]陳代芬.JIT技術在零售業中的運用[J].商場現代化2004.(23):6-8.
[13]鄭淘.戰略成本管理系統下的成本控制[J].華東經濟管理.2004.(04):33-36.
[14]周航,隋君.商業企業集團成本控制戰略研究——成本控制戰略的實施[J].商業研究.2005.(8):21-24.
[15]許亞湖.論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J].財會月刊.2004.(23):5.
[16]苗雨君.中小企業管理新論[J].中國中小企業.2004.(0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