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皇家園林在整個中國園林體系中起源最早,建構最壯觀,藝術價值也最高。歷朝皇家園林都展現了其時代園林文化與技藝的最高水平,作為物質與精神寄寓統一的空間,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而前進。本文詳細介紹了中國皇家園林的演變階段、藝術文化基礎和主要特點,闡明了皇家園林歷史源流,以提高人們對不同時期皇家園林的認識,促進我國園林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皇家園林;演變;文化基礎;藝術價值;特點
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我國古典園林藝術,自商周至明清,經數千年的探索與創作,構建了民族風格鮮明的園林體系。
中國古典園林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邑郊風景園林4類,其中皇家園林在整個體系中起源最早,建構最壯觀,地位也最高。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有一脈相承的地方,又有不同時代的烙印[1]。它在封建的皇權背景下產生,按照特定文化指向,規劃其規模,建造其景象,實現其功能[2]。
1 演變階段
1.1 起源——殷商時期
中國皇家園林始于殷商,最初形式是上商時代的囿。這是園林的雛形,即在一定自然環境內放養動物,種植林木,挖池筑臺,以供皇家打獵游樂、通神明之用,此時囿的“惟天子所用”已體現出統治者的“皇權意識”。
這個時期著名的皇家園林為周文王的“靈囿”,它實際是狩獵園,以自然花草為主,鳥獸充其間,挖池筑臺供帝王貴族游樂狩獵,初具園林藝術的特征,但造園構思還是初級的,以自然環境為主,稍加人為的創造成分。
1.2 發展成型的初期——秦漢時期
秦漢時皇家園林進入以宏偉建筑為主,動植物為輔的發展初期。皇家園林是當時造園的主流,多以山水宮苑形式出現,離宮與山水環境結合,范圍大到方圓百里。
百代皆沿秦制度,產生于秦王朝的林苑、離宮影響著后世園林的演變。秦始皇建阿房宮時按天象布局,“象天法地,城苑一體”,在終南山頂建闕,“彌山跨谷,復道相屬”,氣勢磅礴。另外,秦始皇在蘭池宮水池中筑起東海三仙山之一的蓬萊山,表達了對仙境的向往 [3]。兩漢的園林建筑可謂 “規模出奇大,建筑崇宏, 裝飾窮極華麗”[4]。 漢武帝在秦上林苑基礎上大興土木,擴建后功能更豐富(圖1),它囊括了長安城的廣闊地域,關中八水流經其中,建宮、苑園數量不下300處,成為皇家園林建設的第一個高潮。
秦漢時期是由囿向苑過渡的重要階段,苑增設大量建筑,形成苑中有苑,苑中有宮,苑中有觀的格調[5]。秦漢始有堆山掘池之舉,奠定了園林“模山范水”的構思格調。
1.3 積累與完善——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
秦漢苑囿的恢宏氣勢在魏晉開始變化,這是皇家園林發展的轉折期。從布局看,魏晉偏重建設都城界定的宮苑,如曹魏明帝擴建的芳林園就是為城墻圍繞、與宮城毗連的宮苑。此時戰亂頻繁,士大夫崇尚隱逸,皇家園林在規模上變小,但規制更嚴謹,標志著園林已升華到一定的境界。
隋朝皇家園林趨于華麗精致,注重建筑與自然美的接洽,功能上把游賞田獵和軍事活動融合,規劃布局上離宮在都城之周,便于集中建設、軍事駐防。大唐時林苑式風景園林、宮苑式山水園林的發展達到空前繁盛。唐兩京園林規模皆大,形制皆麗,開始向精神享受型發展。其按位置及規模可分:①大內宮苑,如唐長安三大內的宮苑均在宮城范圍內;②城郊禁苑,如唐洛陽神都苑,占地超過洛陽城面積2倍,苑中的北海和三山,意象上是上林苑的延續;③離宮別苑,如唐玄宗擴建的華清宮有內城外郭,布局方整,將林木及峰巒、山谷巧妙作為襯景(圖2)。
隋唐皇家園林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總體布置和局部設計上也增加了山水林泉、苑園離宮的數量,提高了園林文韻,這一時期造園以隋朝、盛唐最為頻繁,天寶后隨著國事的衰敗,全盛局面逐漸消失。
1.4 成熟與探微——兩宋到夏金元時期
宋代皇家造園是既追尋藝術造詣,又向“壺中天地”探微的時代。宋朝實行集權專制,園林轉向純粹的休閑空間或花木基地,其規模明顯遜于唐代,但技藝精度則有過之。艮岳園是以大型假山仿創自然山川的代表作,展現了園林設計的匠心獨運。總之宋代園林圍繞意趣展開,去華就雅,以自然山水為主體的寫意山水園逐漸成熟。
夏金元時期,皇家造園相對遲滯,維護居多,其中元代萬歲山、太液池為中心發展。由于遼、夏、金、元是北方寒冷地區的民族,靠武力統治中原,一直盡力汲取漢族文化,延續了宋代園林的體系,僅京都地區的山水宮苑有發展,多按照漢唐宋的建制,保留了一點民族痕跡,沒有明顯的創新。
1.5 全面發展與巔峰——明清時期
中國皇家園林發展到明清,其規模之大,文化之涵蓋,藝術之上乘等綜合水平都是空前的,清代更達到造園藝術的巔峰。
皇家園林一方面繼承前代“王天下”之氣魄,保留了秦漢 “一池三山”的格局,明代重點是大內御苑,清代重點是離宮別苑,全國行宮80余處都建有小型宮苑式園林,尤其是北京的三山五園,在功能、藝術形式、景象文化相輔相成的基礎上更顯皇家氣派;另一方面,皇家園林擅于吸收江南私家園林的養分,康乾二帝8次下江南,令畫師將江南名園繪圖移于君懷。北京清漪園效意西湖,諧趣園移景寄暢園(圖3),將江南私園意味、宮廷氣派及生態的美姿融于一體。而圓明園營建歐洲風格宮苑“西洋樓”,可謂集中外園林藝術于一園,表現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移天縮地在君懷”的思想[6]。明清皇家園林的發展水平既表現在合理布局上,又體現在功能與環境的結合達到的空前高度,同時具有深度的創新,是中國造園史上極重要的發展階段。
2 藝術文化基礎
任何藝術都有文化基礎,皇家園林的體系構建受到原始游牧遺風、皇權觀念、神仙信仰、行樂意識和佛教道觀建筑思想等因素的綜合影響[1]。
2.1 原始游牧遺風
最早的園林是君王游獵的場地,為滿足統治者野蠻的消遣,形成囿——在自然中辟出一塊氣候宜人、有山水、動植物的用地,作為君主的打獵游憩之處。后來囿中筑起固定的起居設施,具備了離宮別苑的特征,開啟了古典園林的先河。
2.2 皇權觀念
帝王作為人間最高統治者,需從多方面表明自己的至高無上,以維護統治地位,皇家可集結全國的物力、財力和時代最高技藝的匠師營建園林。荀子曰:“飲食甚厚, 聲樂甚大,臺榭甚高,園囿甚廣,臣使諸候。” [7] 其中“臺榭甚高,園囿甚廣”說明在王天下心理支使下,歷代皇家園林建筑多數都以追求“宏大”為目標。
2.3 神仙信仰
秦漢時期迷信求仙的理念,皇家園林逐漸形成“一池三山”的模式,只為營建出仙境之美。從秦始皇到唐太宗,無數統治者陷入了對延長生命的追求,秦始皇在咸陽“作長池,引渭水筑土為蓬萊山” [8]。漢武帝則在修建建章宮時砌鑿太液池,池中筑三島,儼然是海上仙境。這種模式的目的是祈天求仙,追求精神享受,同時奠定了隋唐以后園林以山水為主體的格局。
2.4 縱情淫樂思想
各朝荒誕君王縱情淫樂的意識在皇家園林的營建中有強烈的反映。商紂王建鹿臺,“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臨望云氣” ;“大聚樂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 [9] ,以至民怨鼎沸。春秋時吳王營的姑蘇臺也是為縱情淫樂所建,當時嚴重增加了百姓的負擔,但在造園的藝術性上給后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2.5 佛教及道觀建筑思想
佛寺道觀的建筑風格易讓人聯想到超凡脫俗的神仙境界,對我國皇家園林藝術有重大影響。據《高僧傳》本傳記載:晉代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創造精舍,洞盡山美,,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疊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云滿室。”他將人們幻想的神仙境界變成了現實[10]。又如宋徽宗崇尚道教,在營建艮岳園時把道家對自然美的追求融入其中,形成秀雅的園林風格,突出了獨特的景象文化特色[11]。
3 主要特點
3.1 規模大,重選址,景觀豐富
相比私家園林,皇家園林規模浩大,面積廣闊,所以更重視選址,造園手法接近寫實。在山水格局上,采用山型的山水園風格,以山為主,以水為輔,講究智水與仁山的結合[12]。而且皇家園林景區范圍大,景點多,景觀豐富,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
3.2 建筑風格多彩,渲染皇家氣象
皇家園林建筑風格多變,但整體多側重于富麗莊重的建筑造型,盡顯皇家氣勢。除傳統皇家藝術形式外,歷代皇家吸收了江南私家園林輕靈秀美的養分,如杭州蘇堤六橋、蘇州獅子林等景色,也融合了少數民族的塔、屋宇結構等雄風,如北海的藏式白塔(圖4),甚至圓明園還吸收了歐洲文藝復興時的“西洋景”,可謂氣象萬千,恢宏壯觀。
3.3 功能齊全,活動豐富
皇家園林的功能內容和活動規模都比私家園林豐富和盛大得多,其功能集處理政務、受賀、看戲、居住、園游、祈禱及觀賞、狩獵于一體,有時還設“市肆”,以便進行買賣交易,園林中的活動內容豐富精彩。在某種意義上,皇家園林極其全面的功能為中國造園體系創造了重要的經驗,對后世造園者很有參考價值。
4 結語
中國皇家園林的歷史發展源遠流長,造園技藝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基礎上,歷經千年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它作為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綜合藝術,在歷史演進的縱軸上留下各時代的文化烙印。綜合長期的發展歷程,皇家園林可謂集納天下園林之大成,這是一份極珍貴的歷史遺產,而且其中的文化思想和技術、藝術規律可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作為文化積淀和技藝的借鑒。
(收稿:2013-05-25)
參考文獻
[1] 李天民.中國皇家園林藝術的文化基礎.浙江師大學報,2000,6(25)
[2] 王鐸.中國古代苑園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 基口淮. 秦漢園林概說[J]. 中國園林,1992( 2): 10.
[5] 袁媛,劉西.中國皇家園林的演變.山西建筑,2008,11
[6]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7]諸子集成·荀子集解(卷七) [M ]. 北京: 中華書局, 1954. 141.
[8]張家驥. 中國園林藝術大辭典[Z].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98.
[9]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0.
[10]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一卷) [Z].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124.
[11] 朱育帆.艮岳景象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1997:129
[12] 丁可.中國皇家園林的造園手法.湖南林業,2009,11
作者簡介:韓晶(1992.10-),女,山西省大同市人,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