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蕾
摘 要:有史必有時間,歷史時間是串聯歷史的網絡,而掌握時間是學生的一大難題。
關鍵詞:高中學生;歷史時間;分析研究
一、對照式記憶
用古今對照或中外對照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
1.古今對照
以公元元年為對稱軸,進行前后對照。如公元前476年,我國封建社會開始,公元476年,西歐奴隸制結束。
2.中外對照
把世界史和中國史的年代對照記憶。如中日甲午戰爭是1894年開始的,朝鮮甲午農民戰爭也是1894年。
二、比較式記憶
用互相比較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
1.比早
例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國近代史早200年,中國近代史開始的時間是1840年,那么世界近代史開始的時間便是1640年。
2.比晚
八國聯軍侵華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晚6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間則是1900年。
三、推導式記憶
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準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
1.前推:從基點數向前推導
如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占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這一年。
2.后推:以基點數向后推導
如知道馬克思于1818年誕生,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
歲,即恩格斯于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歲,即列寧于1870年誕生。
四、歷史時間的計算與對換
1.計算的年代都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直接相減
如200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多少周年?即2008-1918=90(年)。所以200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90周年。
2.計算的年代一個在公元前,一個在公元后,則二者相加后再減1(因為沒有公元0年)
3.換算中華民國紀年
1912年是中華民國元年。計算中華民國多少年,即:x-1911。
4.世紀的計算:取年代的百位數前的數再加1
五、世紀和年代的劃分
1.世紀
1個世紀是100年,通常指連續的100年。只有公元前1世紀和公元后1世紀定為99年,而此前和此后的世紀則為100年。因此,1~99年1一世紀,而100年為2世紀的開始。
2.年代
一個年代為10年,指連續的10年,通常適用于公元紀年。如20世紀60年代,通常指1960年至1969年這段時間的連續10年。但每個世紀最初20年稱“xx”世紀初。
六、中國歷史教材涉及的幾種紀年法
1.民國紀元
孫中山宣布1912年為“中華民國紀元”。
2.公元紀年
教材上的歷史時間,多采用公元紀年,但中國歷史正式采用該紀年方法是從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開始的。
3.干支紀年
教材上多有“甲子”“戊戌”“辛亥”等提法。
4.皇帝年號紀年
如貞觀元年、康熙年間等。
以上所講的,都是高中學生掌握歷史時間應注意的問題。要真正把握好,還需深層次探究,在學習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楊韜略.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課堂閱讀能力探略[J].科技資訊,2008(10).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甘旗卡第二高級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