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瑋 教立營
【摘要】高校貧困生現象日益突出,作為高校學生中一個特殊群體,貧困生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以“獎、貸、助、補、減”為主的多元化的貧困生資助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的經濟壓力,但如何對貧困生進行精神扶貧是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154-01
一、當前貧困生資助過程中存在的思想問題
(一)理想信念不夠堅定,道德觀念淡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較大影響。現實社會中的不良現象使大學生長期以來持有的遠大理想目標感逐漸發生動搖,有的甚至被消磨殆盡,致使有的人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甘心墮入社會的大染缸。有的學生誠信意識談薄,在填報家庭收入時盡可能的少報或不報,并拖欠學費不交,申請學費減免或資助;有的學生只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缺乏崇高理想,為了能得到學費減免或資助,不惜動用一切社會關系開具貧困證明,滋長了社會的不良風氣。
(二)貧困生中存在著心理問題
自卑是貧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貧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 其他方面的心理問題都是從自卑開始的。貧困生不僅為學費和生活費發愁,還要擔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積勞成疾的身體,同時害怕因學業差而愧對父母的一片苦心,使得貧困生精神壓力大,造成緊張、不安、憂慮、恐懼的情緒狀態,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貧困生雖然渴望人際交往,渴望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華,但多數貧困生因經濟拮據而吃穿儉約,使得他們自慚形穢,擔心和經濟條件好的同學在一起,更害怕和他們說話。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傷害而羞于交際,貧困生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愿輕易袒露心跡,漸漸給人一種難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覺,造成部分貧困生組織觀念淡薄、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等問題。
(三)貧困生中存在著感恩意識淡薄現象
不知恩。貧困生接受國家、社會、高校各種資助,認為此類資助是理所應得、不需要回報。他們缺乏對“恩”的基本認識,認為自己貧困就應該得到資助,這是一種正常現象,有的甚至自認為“學習成績好,拿資助是理所當然的”。
不感恩。貧困生雖然知道國家、社會、高校的補助是恩惠,但心中很淡漠、缺乏感激之情,沒有實現從知恩到感恩的飛躍。部分貧困生產生了“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獲得資助時毫無感激,對于學校的各類補助卻都急于爭取,認為應當無代價獲得,甚至有“舍我取誰”的想法,卻從未想到國家、社會、學校為了給予他們補助需要做多少工作,花多少心血,不曾想過是否還有更需要資助的同學。
不報恩。貧困生認識到并且已經感到自身受了許多恩惠,卻依舊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從未想過要報答。當資助對象出現重大變故或自己有經濟能力時也從未想過回報問題,總覺得自己的經濟能力有限,比別人的生活質量差,還需要繼續追求美好的工作和生活,從未想過為國家、社會和人民付出一份力量。
二、開展貧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加強貧困生思想引導
俗話說,扶貧貴在扶志,扶志就是引導貧困生正視困難,培養自強、自主精神。貧困生問題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在給予他們經濟資助的同時,我們要大力加強對貧困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開展“精神扶貧”、“誠信教育”。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爭取積極有效的形式,引導他們正視生活上的困難,認識到困難亦是一種磨練,經濟上的貧困只是暫時的,同時,結合貧困生資助宣傳工作,教育貧困生樹立競爭意識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責任意識。此外,努力使貧困生明白,任何來自外界的支持和幫助都是有限的,貧困生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
(二)關注貧困生心理健康
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從新生入校開始,學院就要通過各種渠道詳細調查和掌握學生家庭的狀況,建立貧困生綜合檔案。學院各部門都要高度重視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從不同側面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選修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引導貧困生建立積極有效的心理防御機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為此,我們學院成立了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走近并近距離溝通貧困生,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增強貧困生的心理調適能力,讓他們的自卑、壓抑等不健康情緒及時得以釋放。通過各種活動,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鼓勵他們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正視困難,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個人自強自立自信精神,從而不斷提高貧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開展感恩教育
對貧困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貧困生樹立感恩的思想觀念,并努力踐行,使貧困生成為一個具有和諧思想的人。進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對父母感恩的教育,學校和社會要將感恩教育與學習和實踐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起來,以“八榮八恥”為感恩教育的標桿,讓貧困生在“知榮明恥、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感恩國家”的活動中感懷恩情。要教育貧困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學習機會,培養其珍惜工作、團結協作、忠于職守、精益求精、具有職業責任感的敬業精神,塑造其忠誠老實、誠意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對他人給予信任的誠信品質,用實際行動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將來能為社會、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對貧困生給予直接關懷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實現環境影響,貧困生能夠感覺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快樂的校園中。我們學院通過加強友好班級、文明宿舍等整體建設,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動活動、文化娛樂和知識競賽等活動,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使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實現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性心理互動,達到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使貧困生獲得理解、啟發和幫助,并借此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其心理危機感。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貧困生資助指導工作作為新的工作重點,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體體現,是和諧社會的一項基本工程。我們要緊緊把握貧困生教育新動態、新特點、新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韓晶.做好資助工作,服務高校貧困生時代招生,2011(8)
[2]陳曦.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原因與幫護,中國青年研究,2005(12)
[3]朱峰.淺談高校貧困生資助與感恩教育,山東理工大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