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青
(山東中醫藥大學體育藝術學院 山東濟南 250355)
構建中醫類院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體系①
蘇艷青
(山東中醫藥大學體育藝術學院 山東濟南 250355)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結合社會體育專業發展及人才需求狀況,根據當前社會體育發展現狀,研究在山東中醫藥大學,依托深厚的中醫藥文化背景,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對社會體育課程體系提出了合理的建議與意見:明確課程目標;突出中醫特色;加強實習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以期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科建設提供一定的依據。
中醫院校 社會體育專業 課程體系
我國普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起步到加速的發展過程。在經過了將近20年的摸索和發展之后,社會體育專業正面臨著全新的社會形勢,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不同學校按照社會的需求,根據各校自身特點,創辦具有特色社會體育專業是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新的趨勢。中醫院校依托深厚的中醫文化背景,更有其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而專業建設的重點是課程建設,因此,構建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是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瓶頸。
山東中醫藥大學社會體育專業是2007年獲得山東省教育廳的批準,并于2008年9月正式開始招生,到目前為止,已經招收了5屆,每年新生的報到率達到99%,現已向社會輸送畢業生1屆,在校生450多人。本專業依托中醫藥大學深厚的中醫文化底蘊,與中醫養生相結合,結合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社會體育專業。
中共中央七號文件提出“為加強青少年體質健康必須積極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充分體現國家對群眾體育的重視程度,可見當前中國的社會體育發展勢頭良好,而人才需求缺口較大。根據有關研究,發現當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至少應配備65萬人,到21世紀中葉應達到500萬人以上。山東省目前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萬人,體育人口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比例為1000:1,距實現每千人5~1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全民健身計劃要求相距很遠。[1]
體系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要素構成的整體,各要素之間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當前體育課程體系的諸要素主要包括課程目標體系、課程結構體系、課程內容體系和課程評價體系。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并且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其中,課程目標是課程體系的靈魂,課程內容是課程體系的肉體,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骨架,課程評價是衡量課程體系好壞的杠桿與尺度,是課程體系的血液。[2]
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是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為此學院自招生以來不斷總結經驗、實踐摸索,努力構建適合本校特點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2007年至今,我校培養方案進行了四次大的整改,課程科目逐步精煉,課程內容在逐步豐富并完善。
2.2.1 培養目標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培養具有社會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領域中,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這是一個概括性很強的指導性、方向性的文件,內容涉及范圍廣,指明是為了適應社會的某一方面的需求,向社會輸送人才。但具體的專業方向性不夠明確、細化,尤其是培養規格,沒有詳細的闡述社體人才在某一方面應達到的具體能力,并不是要以培養社會體育指導者為目標。尤其是培養規格,沒有詳細的闡述社體人才在某一方面應達到的具體能力,并不是要以培養社會體育指導者為目標。[3]
我校社會體育專業在充分挖掘學校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將總體培養目標定為: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比較系統的掌握社會體育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較強的社會體育技術指導、組織管理、經營開發以及科研等方面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學校、各級俱樂部、健身中心、基層社區從事體育教學與訓練、健身指導、科學健身咨詢、社會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及開發工作,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高素質的、具有中醫特色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具體培養目標為:(1)掌握社會體育及其基礎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2)掌握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等社會體育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3)掌握社會體育運動項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指導大眾體育,養生健身,休閑娛樂,并具備較強的社會體育教學和訓練指導能力;(4)具有從事社會體育組織管理、經營開發、教學科研等的基本技術和能力;(5)熟悉和基本掌握與社會體育有關的中醫藥保健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向受助者提供更加科學的健身指導和咨詢。
2.2.2 課程設置
我校社會體育專業修業年限為4年,所獲學位為教育學學位。課程總學分為163學分,分別為通識教育41.5學分,學科基礎課36學分,專業課73.5學分,實踐與創新課12學分。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建立了富有中醫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結構。
通識教育模塊:通識教育平臺主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課程、會計算機操作,并能夠掌握一門外語。
學科基礎模塊:主要包括中醫學課程與體育學的基礎課程。
專業課模塊:專業課注重技能學習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理論、術科并重,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與綜合能力,突出學生的專項技能,以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體育思維能力為目的,積極探索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推行PBL教學法、SOAP式案例教學法、問題互動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改革,根據社會體育專業能力要求,鼓勵學生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各種裁判員證書,為學生的就業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專業的主干學科:體育學、社會學、管理學。
主要課程:社會體育概論、體育社會學、管理學基礎、體育管理學、體育經濟學、體育保健與康復、中醫學概論、武術等。
特色課程:中醫養生學、針灸學、推拿學、傳統健身功法等。
2.2.3 實踐性教學環節
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的人才要求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夠較快、較順利得進入正式工作中。為此,學院與北京康比特公司、濟南的一些體育器材公司、俱樂部等多家實習基地簽訂長期合同,作為社會體育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并且已有部分同學在該實習基地參加工作,工作業績突出,為學院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我們的課程目標定為較準確,課程內容設置較合理,但內容如何為目標的更好實現來服務,這一問題還有待解決。
從課程的設置來看,中醫特色已經突顯出來,但是中醫類的課程數目設置較少,應根據體育學與中醫學的特點,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設置與社會體育專業密切聯系的中醫類課程。
經過4年的建設與發展,我校社會體育專業在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特色化,也建立了一些實踐、實訓基地,但是實習時間短,實習基地建設面積較少,應加大投資,擴大實習的時間與實習基地的范圍。
立足市場需求,把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投向社會,投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社會和市場對人才數量、質量和規格等不同的需要和變化,積極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實現產銷對應的培養模式。
以人文社科課程為基礎,重點發展體育類和醫學類兩門專業課程的特色課程體系,加大醫學和體育保健康復知識的涵蓋面,以專業方向的發展要求,有重點、有傾向地選擇課程內容進行教學。
社會體育專業由于其發展時間短、發展速度快、就業范圍廣等特點,導致實習基地不成型,缺乏實習指導老師,沒有規范的實習內容,更沒有固定的實習基地和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信息反饋,這都影響著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從知識到能力,從能力到素質和創造力”的轉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見習、實習、作業、社會調查、實驗、畢業論文等內容,可以通過以下形式來加強:(1)以學校公共體育競賽活動為平臺,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承擔班級之間、各系之間的競賽組織、執裁、訓練指導,也可以參加校外的一些正規、非正規的體育競賽活動;(2)利用大學4年中的7個寒暑假,到健身場館、社區等群體部門實習;(3)鼓勵學生多得證書,如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營養師證書、體育經紀人證書等。
社會體育專業發展已經初具模型,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山東中醫藥大學利用學校自身優勢,構建了具有中醫特色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完善課程目標,改革課程內容,加強實踐教學能夠使該專業發展思路更明確、方向更清晰,為中醫類院校辦社會體育專業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1]喻梅,楊素秋.遵義醫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J].2010,6(10):10,63.
[2]田峰.醫學院校辦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分析[J].貴州體育科技,2008,9(3):15-16.
[3]田凌,田英.產學研模式在社會體育專業辦學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7(4):117-118.
[4]汪元榜.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現狀與改革發展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7(7):974-975.
G807.4
A
2095-2813(2013)04(a)-0072-02
蘇艷青(1978—),女,山東金鄉縣人,山東中醫藥大學體育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課程與教學論。
社會體育專業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改革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