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曉明
【摘 要】現代教育技術帶動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發展,而教材作為知識活動的承載體,對于高職院校的全局建設意義重大。教材是否符合職業技能要求、能否滿足社會人才培養方向,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的成敗。當今高職教材的管理和開發模式相對單一,針對性不強,滯后于“十二五”高職教育改革的進程。本文以現行教材的弊端為切入點,分別從管理機制建設、教材內涵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標準規范建設、配套設備建設構建“五位一體”模式,以期實現高效完備的教材建設運行機制。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材;人才培養;教材建設;五位一體
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目的在于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創新的教育設計手段(媒體資源等),使得教學中各素整合,共同服務于教育發展中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每個環節,以實現教與學的優化輸出,從而全面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水平。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綜合單元,旨在培養生產營銷、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對于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意義重大,而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又是衡量高職院校教學質量高低的量尺,其中,教材建設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重點,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高職院校教材建設的背景
高職教育必須把準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針對市場人才需求不斷調整其內涵和方向,來符合“產學結合”的發展之路[1]。受傳統教育慣性因素影響,高職教材建設一直在走一條學用分離、特色單一且主導性不強的道路,無法滿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企業人才需求,新技術參照老標準,新教材參考老規程的現象較為普遍[2],具體現狀如下:
一是高職特色精品教材嚴重缺乏,游走于本科教材與中專教材之間,理論性偏多,實踐性內容不足;二是版本老舊,不能反映當今新技術、新設備發展水平,編寫人員一線經驗較少,不了解生產管理的具體環節;三是實訓教材不足,文字性教材過多,教育實踐比例不符合新世紀高職人才培養要求[3]。這些現狀導致高職院校教育與社會職業標準脫節,嚴重影響“十二五”期間職業教育產業技術升級的步伐。
二、高職院校教材“五位一體”模式的創新點
院校教材建設必須基于行動導向或工作過程導向,并立足于教學體系的重構和課程內容的重組,走一條“產學研結合、教技管融合、人校企貼合”的新型道路,通過構建集管理機制建設、教材內涵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標準規范建設、配套設備建設“五位一體”模式,全面推動高職院校教材健康、可持續發展。“五位一體”模式的創新點歸納為三點:第一,軟硬交互,校企融合,資源整合服務核心理念;第二,動態更新,緊貼需求,管理創新汲取前沿成果;第三,科研先行,學用統一,制度改革推動持續發展。
三、“五位一體”模式的統籌構建方法
(一)管理體制建設
第一,為實現高職院校教材“樹形”責任化管理,就要緊抓教材立項申報、規劃審批與監督監管各環節,形成系部牽頭、處室審核監督、院常委決策部署的全景模式,同時,完善學習反饋和專家教材評價制度,讓使用者說話、讓績效成果說話,對評價排名靠后的教材編寫組進行整頓,對于評議好的教材進行推薦表彰,獎優罰劣,一級帶動一級,一環監督一環,共同推動閉環網絡的健康發展。
第二,加快精品教材的預研立項,合理統籌編寫團隊的資源分配。高職院校要正確定位發展方向,年初集中研討并制定本學年的教學規劃,教務處(辦公室)加快對各專業教材課題申報的審核,選擇能夠代表本院教研成果的、一線實踐性強的課題上報院領導,通過正規化報批程序,將院企新成果新技術真正物化到教材內容之中。同時,由系部牽頭搭建精品教材的預研平臺,定期組織教師團隊進行研究交流和信息咨詢,在充分協調、組織師資結構的基礎上,確定編寫團隊的力量構成[4]。對于主干和核心課程教材,主要由國家、省級、學校的教學名師,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精品課程負責人牽頭負責;對于專業性強、職業特征明顯的專項教材,主要由具有行業企業培訓、任職背景且具有高職教育資質的教師編寫。教務處(辦公室)在進行編寫組準備時,要緊盯教學內涵,分層次、分批次地進行研討,加強教材編寫的針對性和指向性,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全局意識抓好不同類別教材的編寫工作。
第三,構建校企攜手的教材開發模式。對于參與教材建設的個人,鼓勵其下廠下車間鍛煉頂班,并且完善高職院校與企業單位的交流機制,雙向反饋并且順應潮流,將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技術融入教材建設的各個方面。教材成稿后要第一時間交給“一線”企業人員把關,按照各類工程技術要素進行教材的刪減、調整工作[5]。同時,校企負責人點對點、面對面梳理教育中遇到的難題,發揮集體智慧的優勢,解決制約教材建設發展的諸多瓶頸。
(二)教材內涵建設
高職院校不但要根據其人才培養大綱開發反映自身專業特色、技術特點的核心教材,并且要通過行業指導、企業研討、校企合作等方式,使社會職業資源廣泛參與教材的開發,使教材切實反應企業人才動態需求、職業崗位能力標準。首先,積極鼓勵優秀企業參與教材的開發,及時吸收新經驗、新方法,將行業職業資格標準納入到教材編寫之中,根據專業分類與發展意向形成“橫向到每個職業技能,縱向到每位學生”的開發模式;其次,通過人才培養規律對教學內容作系統性或體系化歸納,使教材還原技能,使學生真正能通過文字轉化為技術能力和專業儲備,在兼顧職業性和教育性的基礎上,向國家冷門職業、高新技術產業、國防工業傾斜,大力開發實訓教程和操作規程,切實抓住科技時代發展的命脈;再次,統籌教材的發展藍圖,加強未來人才需求和專業配比的預測機制,讓教材與社會人才信息掛鉤,與國家產業發展對技能型人才要求掛鉤,不斷豐富高職院校教材的“動態感知”能力,達到根據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計劃和專業配比靈活迅速調整教材內容的水平;最后,強化“訂單式教育”的校企聯合機制[7],將教材內涵統籌于教學活動、參觀見習、理論深化的各環節,通過精細化的人才定位手段,將教學與企業用人標準無縫對接,形成高職學生獨有的核心競爭能力。
(三)配套設備建設
教材建設的體系化發展,是以主教材為核心,延伸構建了輔導教材、自學系統、疑難點問答軟件和教材網站4部分,側重不同,但各個部分之間相互補充和相互聯動,按照職業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體系化的知識儲備過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學練用”配套設備系統。
參考文獻:
[1] 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 韓廣琳.目前我國高職教材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J].天津教育,2004,(4)
[3] 汪博興,汪明群.高職教材建設的現狀及發展思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3)
[4] 劉建新,高職高專院校精品課程建設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1,(3)
[5] 劉康聲.創新教材編寫思路,探索高職特色教材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9,(23)
[6] 耿文霞,祝登義,曹勁宏.高職院校教材建設管理模式的探索[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7] 歐陽麗.訂單教育中的教學管理問題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9,(8)
[8] 王文靜,雷體南.高職院校精品課程網站的構建和開發[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
[9] 王培臣.高校教材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