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的飛速發展并沒有帶來其地位根本的攀升,原因在于“高職無文,行之不遠”。因此,高職需要在現有的文化建設基礎上進行重構。借鑒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等相關理論,對高職文化的四個重要維度從策略探究和路徑選擇上進行重構,以解決“高職之行,可以遠矣”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學校文化;重構
作者簡介:齊守泉(1970-),男,山東濟南人,華東師范大學2011級教育博士生,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校園文化。
課題項目:2012年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校企合作辦學視角下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證研究”(編號:J12WH57),主持人:齊守泉。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6-0047-04
隨著人類社會邁入了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高職教育的發展已到了而立之年??v觀高職教育跌跌撞撞鐘擺式的成長史,可以看出高職教育猶如社會經濟脈搏跳動的聽診器,經濟上中國已居世界第二,中國也正在辦著世界上最大的高職教育。在當前一切唯GDP至上的情況下,高職始終遵循“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為世界工廠培養技術技能型高端人才。
然而目前出現的高職畢業生“有知識無文化”、“有技術無教養”、“有專業無思想”的現象卻使人們對高職的辦學產生了質疑。那么,高職教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高職教育需要如何重新定位,怎么辦才能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高端人才,這就需要高職重新擎起文化育人的大旗,在多年忽略了的文化建設方面,進行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重構。
一、高職發展的歷史是一部文化建設不斷被弱化的歷史
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高等教育在逐漸復蘇生機的同時,適應時代的變革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短期職業大學應時而生,成為了高職教育最初的雛形。當時,職業大學的辦學宗旨是“為本地區培養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作為大學的一種新類型,亦或是存在歷史較為短暫,對于學校文化的建設,卻未及顧及。
職業大學在1988年發展高潮時曾一度達到119所,學生7.5萬人,1000人以上的有28所[1]。由于沒有認真思考自己的歷史定位,十年后就像曇花一現,卻只留下孤零零的金陵職業大學,如今這所學校也已經變身成為普通本科院?!鹆昕萍紝W院。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原有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經濟建設的發展需求,于是國家通過“三改一補”、“三多一改”等改制、補充培養等方式發展高職教育。高職教育這時候的主要任務就是轉制變身,找尋自己的辦學特點和發展規律。這一時期,高職教育尚屬于本科教育、普通??平逃母綄倨?,對于自身的文化建設卻少有思考的余地。
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社會對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附屬于普通本科、??频哪J?,已經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因此,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從這時起,中、東部地區基本上實現了一個地市一所高職院校,從而使得高職走向了真正的獨立。
從上世紀末到新世紀初的頭五年,為了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國家逐步出臺了相應的高職文件,如2000年1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要求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等;2004年教育部出臺的《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更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的辦學方向,雖然也提出了要求學生“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但從文件到具體實施中可以看出,此提法只具有象征性意義。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開展訂單培養。這時期,有關職教專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認為高職院校存在著短視行為,制定的培養目標迎合具體工作崗位的需要而去培養專門的技術人員,甚至從學生剛入校開始就把其當成某個工作崗位上的機器或機器上的一個零件來培養,使學生淪為功利教育的犧牲品,被機械的職業技能所支配。學生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上,不需要思想,談不上創新,沒有作為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意識。這樣的高職教育必將導致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2]。
2006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主要是強化學生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由此可見,高職教育在逐步強化其體現本質特征的“技術型專門人才”的同時,對于學生的文化訴求、人文精神的培養卻呈現逐步弱化的趨勢,很多高職院校甚至把三年的培養有三分之二、一半的時間放在校外,把大學語文、德育等文科基礎類課程壓縮直至取消。文化建設到了關系高職院校甚或是中華民族發展是否能夠可持續的緊要關頭。
余祖光主持了《職業教育中價值觀教育的比較研究與實驗》的課題,并在此基礎上主編《工作價值觀教育的創新與實踐》,提出了文化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起教育部領導的重視,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初,才漸漸掀起了高職教育文化育人的研究熱潮。
二、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從字面上來看,高職教育應包含“高”和“職”兩個主要特征;從類型上來說,高職教育應定位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交集。作為高職院校價值觀體現的校園文化,自然也應該突出“高”和“職”的特點。這就要求,要提升校園文化的層次和品位,亟需跟進底蘊深厚的普通高校,以標明其“高”之所在;另一方面,要按照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和理想追求,盡可能突出“職”的特點,以構建融入更多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職業人文素養的校園文化。具體體現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校園文化構建的四個層面上。
1.精神文化層面。包括學校的辦學方針、價值觀念、辦學傳統、人際關系以及特定的人文氛圍等,精神文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對學校良好校風、教風、學風的形成起決定作用。
目前,高職辦學精神文化層面存在理念和價值觀的偏離,忽視社會需求;學生缺乏對企業精神文化的認識。具體表現在人文知識薄弱,人生信仰缺失,責任感很差。造成這點的原因可以從大學語文的開設上看出。近年來,傳統的大學語文教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學生冷落,教師無奈,領導忽視,課時壓縮,有的高校甚至干脆取消大學語文,開始用人文類相關課程代替現有的大學語文課。
2.制度文化層面。主要包括內隱于組織架構,外顯于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章程制度等所體現出的文化氣息。目前高職制度文化建設的現狀是制度的結構內容陳舊,不成體系,制度建設極度缺乏文化內涵。
3.行為文化層面。高職教育側重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在怎樣的氛圍中學習和鍛煉。目前高職教育的職業素質培養特色不明顯,高職特點也無法充分體現出來。高職學生思想上功利性特征明顯,社會公德習慣欠缺。缺乏對社會整體的認識及回報,沒有正確的社會定位,以至于沒有責任感,更沒有實現自身價值的思想。
4.物質文化層面。主要包括校園的建筑、規劃、環境以及學校名稱、標志等硬件建設。是人們通過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質性對象的總和,也被稱為器物文化,通過各種可視載體展現和傳播院校的理念和精神。目前對學校文化建設投入不足,建設滯后。校園文化建設硬件不能滿足高職學生的需求,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重視規模發展,缺乏優化配置,高職物質文化缺乏內涵。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在以上四個層面上需要加強,賦予其相應的內涵。然而目前高職學校文化不注重文化底蘊的積淀,文化建設的后勁乏力,呈現出理念文化趨同、制度文化虛設、行為文化減弱、物質文化浮華等現象。這些必然使高職教育再一次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面臨著被淘汰、兼并、升格等大洗牌的局面。
三、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理論及重構
對于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理論,我們這里先認識一下兩個概念。
(一)兩個概念
1.高職文化:指高職院校在辦學實踐中積淀形成并被全體成員所普遍認同、內化、奉行的精神要義及其通過制度架構在主體人和其它實體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體現,是表現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層構上的大學文化,具有與學術教育類大學文化相區別的個性鮮明的文化特質[3]。文化,即以文化人,高職文化則是體現高職特征的育人的特定方式。其在理解上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高職文化是指具有高職教育精神特質的文化類型;狹義則特指高職院校文化。
2.文化資本理論: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的理論。首先提出“場域”概念,認為社會是所謂“場域”的集合,“場域”是一系列由附著于某種權力(或資本)基礎之上的空間中的不同位置之間所衍生出來的客觀歷史關系。利益、資本、位置是構成“場域”的三大要素。其中,資本有三種形式,即“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在文化教育領域中文化資本則起著主導作用。文化資本在“學校場域”中居于主導地位,學校文化建設取得成功必須要進行學校文化資本的再生產。文化資本可以以三種形式存在:一是具體的形態,即以精神或肉體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二是客觀的形態,即以文化產品的形式,比如圖片、圖書、詞典、工具等形式存在,這些產品是思想與客體結合的產物;三是體制的形態,即以一種客觀化的、必須加以區別對待的形式存在,比如文憑、教育資質等。
布迪厄還提出了“慣習”的概念。認為學校就是一個“場域”,在學校中由于各自所占據位置的差異,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表現出明顯的文化區隔,表現為“慣習”的不同。“場域”“資本”“慣習”這三個概念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構成了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的分析框架。
(二)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重構
文化重構(cultural reconstruct)是在文化批判、選擇的基礎上,去拆解原結構,創造新結構。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與價值體系,因而文化重構說到底也就是一種價值重構。教育活動與物質生產活動相比,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是一種認識活動,一種文化活動。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和重構是系統的整體。教育正是通過不停的選擇—傳遞—重構—再選擇—再傳遞—再重構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使文化得以形成、發展、延續,它是文化的傳遞與傳播,是文化的凈化和升華,是文化的創造與發展[4]。
高職學校文化重構是結合高職自身特點,有效吸納外來文化,尤其是企業文化進行的一種價值再判斷。對高職來說,學校是企業人才的搖籃,企業是學校價值的體現。學校和企業是人才市場價值鏈中的重要環節,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如現在很多高職院校提出校企合作“六個對接”,即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對接,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對接,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要求對接,“結構雙師”與教學要求對接,職業道德教育與綜合素質標準對接,基地建設與企業工作過程對接等。這樣隨著校企雙方的資源共享與深度融合,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管理思維、生產理念也自然滲透到高職院校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傳播文化的方方面面。
校企文化的相通性和相融性,是高職文化建設重構的關鍵。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是從屬于社會主流文化的亞文化,都具有培養人、塑造人、引導人、感染人的功能,從而二者有很多的相同點。二者在對人的關注、人的素質的發展與組織既定目標的聯系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從對人關注的方向來看,校企文化的精神均以實現人的素質全面發展作為終極價值,兩者在終極價值取向上存在的一致性,為校企文化的互融互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由此可見,高職文化的重構應該體現學校文化、企業文化等各種文化的融合,突出高等性和職業性、技術性與教育性的特征。
四、高職學校文化建設重構的策略探究及路徑選擇
(一)高職院校學校文化重構的策略
從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角度來看,學校文化建設是對學?!皥鲇颉钡囊粋€重新建構。其內在推動力則來自于學校的文化資本再生產,“慣習”的改變則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外在表征。而高職院校的場域則除了學校的行政人員、教師、學生之外,理應還需要加上企業的因素和社會的因素。這些因素由于在場域中所處位置的差異,存在著控制與抗爭、沖突與共謀等一系列對應或不對應關系,而學校文化建設正是要協調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得學校“場域”中的關系網絡達到相對的協調和均衡,而這將使得學校文化得以重塑和再造。布迪厄認為“場域”具有空間性、關系性、競爭性、規則性和必然的邏輯性的特征。
基于此,高職院校學校文化重構的策略表現為:在學校、企業等共同場域下的理念文化資本建設—精神文化;在學校、企業等共同場域下的體制文化資本建設—制度文化;在學校、企業等共同場域下的動態的文化資本建設—行為文化;在學校、企業等共同場域下的客觀形態的器物文化資本建設—物質文化。
(二)路徑選擇
1.構建融鑄各種文化為一體的具有高職特色的精神文化。高職多源合流的發展歷程,一定意義上決定了高職文化的歷史定位,具有高職文化外延的邊緣性、內涵的兼容性以及呈現方式多樣性的特征。高職文化應體現出大學精神、品牌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多元交融的高職精神文化。
高職教育的高等性決定了高職文化必然要體現大學文化的某些特征。書院精神應是高職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需要在大學語文、博雅教育上設立公共課或選修課,以培養高職大學生的大學意識、大學精神。
“品牌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凝結在品牌上的精神”,品牌文化力是高職精神文化的外顯。要求高職院校在類型上樹特色,在層次上求風格,在文化上展個性,整合各種文化資源,建立一套獨具特色的高職識別系統,在文化傳承與創造中推廣學校的核心價值理念,以此來增加品牌的特色文化含量,提升高職院校品牌精神文化。
高職院校應是各種核心價值觀融匯的文化載體。鑒于當前價值觀缺失現象,社會主義“八榮八恥”、學校的以人為本、企業的團隊合作等價值理念應該深深嵌入到高職精神文化教育當中,讓這些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內化為他們的人生準則。
2.吸收優秀企業管理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具有超前理念的高職制度文化體系。學校體系的“場域”,靠的是場域內部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競爭、比較和轉換,作為“場域”的基本構成因素,這些社會關系網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歷史的和現實的、實際的和可能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固定的和正在發生的各種因素的結合。這一切都以各個部門單位的制度共同作用于體系內的物體與人。文化資本所占份額決定于制度在里面所起的作用。由此,作為高職院校,理應當充分吸納企業、社會、傳統等先進制度文化,使其共同作用于高職學生。
以體制、機制、規則完善高職院校的制度文化,以校企深度融合展現高職院校的文化特色。制度文化是文化建設的樞紐。高職學校應不斷創新制度文化,根據自己的理念,在引進和吸收優秀文化的同時,用優秀的制度來保證學校文化建設的實施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將企業文化元素引進校園,把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項目和“訂單式”培養模式列入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的理念物化為學校制度文化。
3.廠校共建、校企共融,設立工學結合平臺,打造校企一體化的行為文化。布迪厄認為,每一個“場域”中都存在著本“場域”所特有的規則和內在邏輯性。“場域”中的關系網絡不可能是毫無邊際的,它受“場域”規則和內在邏輯性的約束,從而使“場域”的特殊性得以體現。學校文化建設重構了學校各成員在“場域”中的位置,那么“場域”中的規則也必然要隨之而改變。
高職可以引進企業技師、工程師、高層管理人員作為高職的導師,建立企業導師制,通過校內的“企業論壇”、專業授課、研討會、座談會、網絡交流平臺等各種方式,構建企業導師與學生的一對一,手拉手合作傳授的師帶徒方式,共同營造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氣場。以企業導師的高層次場域,推動學生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使之在校企文化的交融中,打造高職生的行為文化。
4.導入企業識別系統,引進先進企業價值觀,豐富高職院校的物質文化。布迪厄描述“場域”特征之一是“場域”的空間物理性。把“場域”設想為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場域”的效果得以發揮,和其他學科的“場”概念類似,場域首先是一個空間存在。這才能作用于場域內的物質與人等。
根據此,可以導入企業識別系統彰顯高職院校文化個性。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獨特性要求高職需追求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文化內涵,還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個體的文化特質。為此,根據自身需要,恰切的導入企業識別系統,將會對高職院校個性文化的培育起到一定的效果。
企業識別系統,英文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簡稱為CIS,是企業用于市場競爭的,一切設計都采用一貫性的統一形象。企業識別系統是由三個子系統構成:理念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梢?,企業識別系統與校園文化建設在機理上有很大相通之處。它們都表現為理念、制度及行為、器物(視覺)等層面。所以,將企業識別系統導入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之中,二者產生的疊加效應,必會大大加速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職學校精神文化是企業精神文化的序章,企業精神文化是高職學校精神文化的延伸。高職文化建設在傳承辦學傳統,突出辦學理念,積極培育和大力弘揚學校精神的同時,更要加強與企業和市場的銜接,借鑒和吸納包括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戰略目標、經營理念的企業精神文化。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當務之急是要正視現實,增強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校文化建設,遵循高職教育基本規律,通過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的系統推進,軟硬結合、化無形為有形,實現知、信、行的統一。因此,對高職學校文化建設中各種文化尤其是企業文化進行吸納重構,借用古人一句話,“學而無文,行之不遠”,那么我們可以這樣說,惟其如此,則高職之行,可以遠矣!
參考文獻:
[1]楊樹雨,等.中國高等教育的分類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83.
[2]孟銀平.人文精神在高職教育中的缺失與及對策研究[J].職業時空,2009,5(12):75-76.
[3]石芬芳,胡類明.基于高等教育層類視角的高職文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07).
[4]張九洲.學校文化的選擇與重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5:15-16.
責任編輯 王國光